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口腔科学理论和现代口腔材料科学水平的不断发展,种植义齿修复获得了临床上的高成功率。牙列缺损是口腔修复临床上常见的缺损类型,随着种植修复技术的发展日趋成熟,种植义齿已经逐步成为缺牙患者首选的最优治疗方案。口腔种植修复属于“侵入性治疗”范畴,这种治疗方法价格相对昂贵、治疗周期较长,不可忽视这种诊疗行为对患者行为心理的影响作用。种植义齿修复的临床操作涉及外科手术、义齿修复等多方面的治疗程序,常规的种植手术具有一定的创伤性,不能忽视牙列缺损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变化对种植修复诊疗过程中医患沟通和种植修复后效果评价的影响作用。目前,针对缺牙患者行为心理状况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传统的固定义齿修复、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全口义齿修复等方面,在传统的义齿修复方面,不同的学者利用不同的研究评估问卷和量表进行了相关研究,对于缺牙患者在种植义齿修复诊疗过程中行为心理状况的相关研究少有报道。以往的有关文献报道,相对集中于缺牙患者对种植修复的认知期望水平和满意度效果评价等方面,一些报道曾经指出,患者对种植义齿修复认知水平的高低影响对种植义齿修复的选择动机,对修复效果的期望水平和整体满意度评价相对较高。国外曾有学者针对缺牙患者的个性因素与种植术前的焦虑水平、种植义齿修复后满意度评价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多数研究结果发现神经质因素对患者接受种植手术前的焦虑水平、种植义齿修复后的满意度评价影响作用较大。可见,患者不同的行为心理状况,对种植义齿修复整个诊疗过程的影响不容忽视,应从患者接受种植义齿修复的整个诊疗过程出发,分析不同阶段的不同的行为心理状况。口腔种植修复的诊疗活动,往往是医务工作者与患者双方向的、多方面的行为交流,作为种植修复的临床工作者,不仅要提高的是“种植成功率”,而且应该更加重视和提升患者的“种植满意率”,这就有必要针对种植义齿修复患者的社会心理及行为状况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掌握对异常行为心理状况的有效干预方法,这将能提高医患沟通的有效性,保证临床工作中良好的医患关系,提升缺牙患者种植义齿修复治疗后的口腔健康相关生存质量。本研究主要应用行为口腔医学的研究方法,临床上随机选择牙列缺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围绕患者的焦虑、疼痛、期望和满意等心理状态,针对种植义齿修复患者的行为心理状况进行临床调查研究,分析个性因素对患者不同心理状态的影响作用。目的收集临床调查问卷和量表,综合分析牙列缺损种植义齿修复患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种植术前的焦虑水平、种植术后的主观疼痛感受、种植修复前的期望度、种植修复后的满意度等心理状况,探讨牙列缺损患者种植术前的焦虑水平对种植术后主观疼痛感受的影响,探讨牙列缺损患者种植修复前期望度与种植修复后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对患者种植修复后满意度的影响,分析牙列缺损患者不同的个性因素与种植术前焦虑水平的相关关系,研究不同的个性因素对患者种植修复后满意度的影响,在口腔种植修复的临床工作中,为把握患者就诊时的心理行为变化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意义。方法根据患者缺牙类型和研究纳入标准,临床上随机选取2013年03月至2013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广东省口腔医院就诊,初次并自愿行种植义齿修复的牙列缺损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接受种植义齿修复的患者均选择瑞士STRUAMANN公司的ITI种植系统。按照一定的调查流程,患者填写-般情况调查表、修订版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修正版口腔焦虑测量量表(MDAS)、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自编种植义齿修复前期望度调查问卷和修复后满意度调查问卷。在种植修复完成后,严格控制种植义齿质量标准,对牙列缺损患者在种植义齿修复的诊疗过程中的社会人口学特征、艾森克个性因素、种植术前焦虑水平、种植术后主观疼痛感受、种植修复前期望度、种植修复后满意度进行调查研究,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结果本次调查研究最后纳入的研究对象为80例,年龄24-74岁,平均年龄为(45.0±12.9)岁,其中男性40例,女性40例,男女比例为1:1。1.研究对象术前的焦虑水平分析:在状态焦虑分量表(S-AI)和修正版口腔焦虑测量量表(MDAS)的得分测评中,女性患者高于男性患者(P<0.05);根据年龄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18~40岁者为青年组,41-60岁者为中年组,大于61岁者为老年组,3组的性别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948),不同年龄组的S-AI和MDAS得分具有显著差异(P<0.05)。2.研究对象个性因素与术前焦虑水平的关系:不同性别患者之间的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因素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与MDAS评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E与STAI、MDAS评分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N与STAI、MDAS评分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且相关关系密切(r>0.5)。3.研究对象术前焦虑水平与术后疼痛感受的关系:根据状态焦虑分量表(S-AI)和特质焦虑分量表(T-AI)的评分数据,将得分划分为三组:20~37为较少的或没有焦虑组(L),38-44为适中的焦虑组(M),45-80为较高的或极度的焦虑组(H);种植术前的状态焦虑(SA)、特质焦虑(TA)、牙科焦虑(DA)评分之间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种植术后的VAS评分与术前的TA评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不同TA分组之间的V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TA三组之间进行多重比较,L组<M组<H组。4.研究对象种植修复的期望度和满意度及其两者的关系:患者对于种植义齿修复稳固感和舒适感的期望水平最高,具有“较高”期望度的比例分别为88.75%和86.25%,其次为咀嚼能力和避免食物嵌塞,具有“较高”期望度的比例均达到60%以上;研究对象接受种植义齿修复1个月后,总体满意度为78.75%,对种植修复后的各分项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稳固感、舒适感、咀嚼能力、美观效果、避免食物嵌塞,在避免食物嵌塞的满意度评价方面,仅有73.75%的患者表示有“较高”的满意度,除此之外的其他方面,患者的“较高”满意度均为80%以上;研究对象总体期望度与总体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5.研究对象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的满意度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收入、职业和医保情况的研究对象种植修复后总体满意度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6.研究对象个性因素与种植修复后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对象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因素与稳固感、避免食物嵌塞满意度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对研究对象的总体满意度、美观效果、咀嚼能力、舒适感满意度与个性因素之间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P、N因素与研究对象的总体满意度呈负相关,E因素与总体满意度呈正相关(F=17.006,P=0.000,R2-0.402)P、N因素与研究对象的美观效果满意度呈负相关(F=19.411,P=0.000,R2=0.335);N因素与研究对象的咀嚼能力满意度呈负相关,E因素与咀嚼能力满意度呈正相关(F=24.271,P=0.000,R2=0.387);N因素与研究对象的舒适感满意度呈负相关(F=32.628,P=0.000,R2=0.295).结论1.不同性别和年龄的牙列缺损患者种植术前的焦虑状况不同,个性因素与术前的焦虑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情绪不稳定的患者倾向于种植术前较高的焦虑水平。2.牙列缺损患者种植术前的特质焦虑水平与术后的疼痛感受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种植术前较高特质焦虑水平的患者,倾向于相对较严重的术后主观疼痛感受。3.牙列缺损患者种植修复期望度与满意度之间并无显著相关性,对种植修复后的美观效果、咀嚼能力、稳固感、舒适感方面较为满意,避免食物嵌塞方面满意度相对欠佳,临床上应加以重视。4.牙列缺损患者的个性因素影响种植修复后的满意度评价,神经质因素可能对种植修复后的满意度评价具有预测作用,临床上应从行为心理学角度重视牙列缺损患者的个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