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为了战争目的,需要在横跨欧洲、美洲、大西洋的广大空间范围内进行军需品补充调运。在军队人员调动、军用物品装备的制造、运输、供应、配置、养护等军事后勤活动中,研究采用了一系列的技术和方法,使后勤活动既能保障供给、满足战争需要,又能费用最省、时间最短、成本最低。这些成果实际上都可以归结为对军需物品的采购、运输、仓储、分发等进行的统筹安排和全面管理,它们对战争胜利发挥了显著作用。后来总结这些军事后勤活动中形成的方法和技术被运用到民用领域,形成了一些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从而促进了“物流学”(Logistics)理论的发展,这就是现代物流的萌芽。伴随着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军事革命的不断兴起,后勤保障也随之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现代战争的基本形态是信息化战争,主要作战样式是非线性、非对称作战,后勤保障要实现立体化、多维化;信息化战争战场高度透明,后勤保障则要随时掌握部队的物资需求,实现“精确”保障;信息化战争的进程加快,后勤保障必须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快速机动能力和快速补给能力,实现物资保障“零距离”等等。本文着重从战略投送、后勤动员、战中补给、国际后勤支援四个方面对比分析了美军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这两场战争中的后勤保障。和海湾战争相比,此次对伊作战,美后勤系统依托其全球资产可视系统全程跟踪“人员流”、“装备流”和“物资流”,并指挥和控制其接收、分发和调换,使物资的供应和管理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大大提高了保障的有效性。最后总结分析了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后勤保障模式的特点。而战争中的后勤保障既有与现代物流相对独立的一面,也有与现代物流相互兼容、协调发展的一面。后勤保障与现代物流的兼容性集中体现于以下两点:一是内容的兼容,现代物流的运输、包装、仓储等业务内容完全可以与后勤保障的战略投送、战中补给等放在一起研究;二是物流技术的兼容性,后勤保障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在不泄露军事机密的情况下完全可以移植到现代物流中来,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双方的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