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高场强3.0T磁共振对缺血性心肌病心肌活性和心室功能的评价。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搜集我院2013.3-2014.4月住院的患者,临床确诊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22例,男17例,女5例,年龄39-71岁,平均年龄56.15±8.92岁。所有患者均拟行超声心动图、心脏MRI检查,两种检查间隔时间不超过一周。超声按胸骨旁左室长轴位—主动脉瓣短轴位—心尖四腔心—心尖两腔心—左室短轴位(心底-心尖)—胸骨上窝主动脉弓层面—剑下两腔心,依次探查。常规测量各房室腔内径及大动脉内径、估测左室射血分数,观察室壁运动情况。磁共振检查首先使用三维定位法定位,以交互式扫描方式完成横轴→假两腔心→假四腔心→短轴→真两腔心→真四腔心→三腔心等基本位置后,根据个病变部位的不同选择适当的位置进行结构或电影序列扫描。1、心脏形态学检查:黑血序列: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HASTE)2、心脏功能检查:心脏电影磁共振成像是任意断面在心脏收缩和舒张进程中不同时间相位所得到一连串磁共振图像依据心腔大小的次序给予回放,从而得到的结果就是一个心动周期内心脏搏动的持续的影像。评估整体心功能,显示心脏形态变化。3、心肌首过灌注成像:分别包括心肌首过灌注早期、前期、中期、晚期、后期。4、心肌活性检查(心肌延迟强化检查)序列:观察左心室心肌是否存在灶性坏死。结果:22例病人顺利完成检查。缺血性心肌病常规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三类,MRI检查结果分为五类。22例患者374段心肌中,超声心动图检查不能准确探及缺血心肌,磁共振明显优于超声心动图。常规超声心动图和MRI检查在梗死心肌节段数量上的检测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3.0T心脏磁共振检查因其无创性,多序列、多参数等特点,可对缺血性心肌病做诊断,并可以准确评估心功能情况。2、3.0T心脏磁共振检查可根据心肌首过灌注及延迟增强扫描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缺血和梗死心肌部位、范围,并有助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