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多发性骨髓瘤斑马鱼模型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mfl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中,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发病率排名第二,近些年来,随着硼替佐米、来纳度胺等药物的研发明显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有些治疗效果比较好的患者生存期甚至可以超过10年。已经有研究证明很多类型的肿瘤,包括MM的发生发展与基因组的的不稳定性有着很大的关系[1]。其中,在DNA损伤修复的过程中,核酸内外切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核酸内外切酶基因发生突变就有可能会造成DNA损伤,在此基础上可能会诱导一些染色体易位产生,甚至会有肿瘤的产生。现在已经有一些研究充分证明了APEs(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氧化还原因子)酶在DNA损伤修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也观察到其在多发性骨髓瘤的表达异常,因此希望构建能引起该基因过表达从而引起染色体易位直至肿瘤产生的模型,从而验证APEs在MM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希望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MM动物模型,从而可以进行临床药效评价和新药研发。目前虽然已经开发了很多比较成熟的针对MM的小鼠肿瘤模型,比如应用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hu)的小鼠制作的模型,虽然可以基本上模拟与人体相类似的肿瘤微环境来允许MM细胞生长,但该种模型实施及应用起来也有比较大的局限性:比如该模型需要来自胎儿的骨头、同时可接种的小鼠的数量比较有限以及MM细胞生长起来至少需要2个月以上的时间等等局限性从而限制了该模型的广泛应用,因此需要建立的动物模型,既能允许人类MM细胞迅速增长,又可以在数量较多的动物中开展,从而选择了斑马鱼。我们初步设想建立两种不同类型的MM的斑马鱼模型,首先通过在斑马鱼中过度表达核酸内外切酶APEs,观察该基因是否能引起机体的基因突变,导致基因组不稳定从而可以诱导MM的发生。其次建立一种可以维持MM细胞在体内生长并能够作为体内药物敏感性检测的斑马鱼模型,指导临床用药并可以用于MM治疗的一些新药的研发。通过一系列体外和体内的实验来研究APEs系列基因的过度表达与MM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够证明APEs系列基因有可能是MM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潜在的标记物。该实验中我们首先经过一系列体外实验在DNA以及蛋白表达水平检测了患者来源的MM细胞、MM细胞系和正常浆细胞中APEs的表达情况,同时将制作好的含有APEs的质粒转染成纤维细胞系来观察该细胞的生长变化及染色体变化情况。体内实验的斑马鱼模型构建中我们设计了基于Cre-Loxp系统的含有APEs的质粒,构建了能过表达核酸内外切酶的转基因斑马鱼。结果显示:通过对MM细胞系及患者来源的肿瘤细胞同健康供者的浆细胞进行DNA检测显示APEs系列基因在前两者中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蛋白水平表达的结果类似,达到正常表达量的3.6倍,且通过免疫组化证实APE1基因主要表达在MM肿瘤细胞的胞浆中;在将质粒转染成纤维细胞后可以明显观察到细胞生长活跃,且细胞倍增时间从4.8天缩短至1天,在对转染后的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后,在转染APEX2的细胞中观察到6号及17号染色体长臂11CR29t(6;17)(q13;q25)出现染色体易位;而在共同转染APEX1和APEX2的成纤维细胞中的染色体分型结果中可以明显观察到1号及19号染色体的短臂11CR30t(1;19)(p13;p13)出现了染色体易位。在动物实验方面,在经过一系列筛选、基因鉴定以及后来重新构建质粒后成功的构建了能够过度表达APEs基因的转基因斑马鱼,同时在经过6周、8周及10周经病理切片染色验证,但均未发现肿瘤产生,仅在斑马鱼皮肤表面出现了轻度的炎症反应。同时在第二种模型中我们应用了最新构建的全身透明的Casper鱼系来建立了骨髓瘤体内移植模型;该模型中我们主要应用50-100个MM细胞(细胞系来源或从MM患者骨髓中分离出的CD138+的细胞),应用CM-Dil标记细胞后注入到出生仅48小时的斑马鱼鱼卵的卵周间隙内,然后通过荧光显微镜来定时观察肿瘤细胞的生长情况,包括肿瘤大小和荧光强度的强弱,观察时间点为加药后24、48和72小时,观察完毕后也经过DNA及全胚胎免疫组化来证实了MM细胞的存在,接着通过应用该模型进行了一系列药敏试验。首先应用基因表达不同的MM1S和MM1R两种细胞系对地塞米松的不同治疗反应对该模型进行了有效性检测,我们观察到应用100nM的地塞米松时MM1R和MM1S两种治疗反应正好相反,移植肿瘤在处理后24小时治疗有效率为37.5%vs 87.5%,处理后48小时有效率为26.7%vs 87.5%,该结论提示体内外的实验药物疗效的结果是相似的。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后,我们根据此MM移植模型中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程度不同将它们分为了三类:0-30%提示不敏感;30-60%提示相对敏感,>60%提示为敏感。我们还对比了MM其它细胞系(MM1S、MM1R、OPM1和RPMI8226)对硼替佐米和来纳度胺等药物的的体内外敏感性实验,结果同样是基本符合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又应用该模型对患者的治疗疗效进行了体内药敏试验,通过注射6例肿瘤患者来源的CD138+的细胞进行了药物体内敏感性试验,结果发现它与临床治疗反应率非常相似,再次证实该模型的简单、有效和实用性。结论:首先,我们成功构建了携带APEs基因的转基因斑马鱼及斑马鱼的骨髓瘤体内移植模型,并对移植瘤模型进行了初步的体内药敏试验,可以将其应用于药敏实验来指导临床用药及新药的研发中,在转基因斑马鱼中虽然未发现肿瘤产生,但证实了传统的转基因技术在斑马鱼身上发生基因突变的几率非常低,只有通过目前比较先进的TALEN或者是CRISPR-Cas的技术才有可能会改善这一现象;同时单纯依靠单个APEs基因的变异不会造成MM的发生和发展。
其他文献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学生在家中开启了长达数月的互联网+的生活模式,网络课程、网络娱乐、网络生活在互联网上一应俱全。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如何在特殊时期利用互联网组织好班会课,从而加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必须去思考和解决的。
在外界看来,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者,银监会非银部的监管工作者们低调而神秘。据了解,非银部下设九大处室,承办对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工作。本刊编辑部日前深入采访,与非银部的六位处长就监管工作的思路、心得等展开对话。六位处长敞开心扉,侃侃而谈,这使得广大读者有了一次近距离了解一线监管工作者的难得机会。
期刊
八角茴香是我国特产,其主要药效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八角茴香挥发油的提取方法有水蒸气蒸馏法、索氏提取法、超临界CO2萃取法、微波提取和超声提取等。本文对采用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八角茴香挥发性组分的GC-MS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对抗菌、抗氧化成分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期望能为八角茴香挥发油在食品、保健品及药品方面作为天然抗菌剂及抗氧化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学位
目的:筛查大港油田地区工作年龄人群血糖代谢障碍危险因素,以此为基础构建适合本地糖尿病风险增加人群的血糖代谢障碍风险评分系统。从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因子-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 like peptide-1,GLP-1)、肠抑胃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广西也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广西的地理条件差异一定程度上导致广西各个区域的发展不是很均衡。广西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但由于各种各样的问题,广西兴坪古镇的旅游发展缓慢,不仅如此,广西兴坪古镇的生态经济和电子商务也因种种原因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文章就广西兴坪古镇的发展进行论述,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促使广西兴坪古镇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学位
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已步入后疫情时代,如何在后疫情时代坚定传承中医药文化自信,全面发挥中医药防疫特色优势,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逐渐成为打赢这一场疫情持久战的着力点。文章从中医药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切入,从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面临的挑战、中医药在疫情防控期间发挥独特优势两个角度全面论述,旨在为后疫情时代中医院校如何进一步开展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提供工作思路与有效建议,以推动后疫情时代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背景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仍是全球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而早期预警和病情判断对有效控制患者病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COVID-19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02-01至2020-05-01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的COVID-19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同年龄段以发热、咳嗽入院的普通肺炎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
杨巍针对克罗恩肛瘘主张从脾论治,灵活运用"消、托、补"三法,通过中医药干预缩短到达手术时机的时间,提高手术疗效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提出"术前精准定位、术中微创护肛、术后中医药康复"三位一体的综合诊疗方案。术前采用肛周磁共振成像(MRI)实现精准定位;术中总结出"常中有变、顺势而为、顺藤摸瓜、步步为营"的十六字治则,根据患者瘘管的不同位置形态选择不同术式;术后运用中医药内外兼治,擅用实炎方、虚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