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高血压在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动脉血压中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已用来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研究发现:SBP和DBP之差(脉压PP)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随着年龄的增加,大动脉弹性减退,顺应性下降,会出现DBP下降和SBP升高,导致PP增大。随着年龄的不同,DBP的变化有着不同的意义。对于年轻的高血压患者,无论是SBP还是DBP的增高,都会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而在中老年的高血压患者中,当SBP升高和DBP的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则明显增高,提示PP在中老年人群中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子。PP在预测靶器官损害过程中,较SBP和DBP更有意义。Framingham研究显示,随年龄增大冠心病的预测因子逐渐由DBP转变为SBP、PP,PP的高低与中老年人群中冠心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脑卒中的发病率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收缩期高血压及脉压对脑血管病的作用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临床荟萃分析表明:随年龄增长,PP逐渐增加,无论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死的发生都明显上升;同时也发现:PP的增加,与高血压病肾损害的发生、发展也密切相关。我们知道,性别与血管损伤、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雌激素对血管具有保护作用,一般认为较高浓度的雌激素使得女性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较男性慢,这与雌激素受体(ER)的激活所产生的作用有关。从发病年龄趋势上看,女性冠心病的发病年龄平均延迟10年,绝经前女性冠心病患病率显著低于男性,绝经后女性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虽然脉压导致靶器官损伤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还有很多问题尚不清楚。本课题以2772例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讨老年人脉压和靶器官损伤的关系。
对象与方法:以杨浦区中心医院及杨浦区11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访的老年人为对象,选取年龄≥160岁患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患者2772人。记录入选者的基本情况:年龄(AGE)、性别、吸烟史、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慢性肾脏病、糖尿病等病史,测量入选者身高、体重、血压、心率(HR),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入选者空腹血糖(FB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肌酐(Cr)、尿酸(UA),计算脉压(PP)、体重指数(BMI)、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根据脉压、性别将入选者分为四组:将男性分为脉压<60mmHg(m组)和脉压≥60mmHg组(M组);女性分为脉压<60mmHg(f组)脉压≥60mmHg组(F组)。分析脉压与性别、年龄、BMI、SBP、DBP、HR、FBS、TC、TG、LDL-C、HDL-C、Cr、UA、Ccr以及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慢性肾脏病等的关系。用SDSSl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对影响脉压、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慢性肾脏病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男性组中:M组(脉压≥60mmHg组)与m组(脉压<60mmHg组)相比,患者的年龄、BMI、SBP显著增高,而DBP则显著降低;FBS、TC、TG、LDL-C、UA显著升高,而HDL-C显著降低;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慢性肾脏病患病率显著升高。女性组中:F组(脉压≥60mmHg组)与f组(脉压<60mmHg组)相比,患者的年龄、BMI,SBP明显增加;各项生化指标则无显著性差异;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慢性肾脏病患病率显著增加。在老年男性和女性之间无论脉压高低,年龄、BMI、SBP、DBP、HR、各项生化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在脉压≥60mmHg的老年人中,女性冠心病(F组)的患病率高于男性(M组)。Logostic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脉压与年龄、BMI、FBS、LDL-C、UA密切相关,冠心病与性别、年龄、PP、FBS、LDL-C、UA密切相关,缺血性脑卒中与HDL-C、PP、LDL-C密切相关,慢性肾脏病与PP、Cr、LDL-C、UA密切相关。
结论:(1)脉压与年龄、BMI、FBS、LDL-C、UA密切相关,进一步证实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会加大脉压;(2)在老年人中,脉压的增高与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慢性肾脏病患病率密切相关,进一步证实脉压与心脑肾血管的发病率密切相关;(3)在脉压≥60mmHg的老年人中,女性冠心病的患病率高于男性的机制仍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