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壮族山歌是壮族独特的民间音乐文化传统,也是壮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山歌形态与壮族社会生活紧密相关。隆林壮族山歌属于壮族山歌的一部分,演唱壮族山歌是隆林壮族人民繁忙劳动之余放松娱乐的方式,也是其日常生活中习得各种知识与技能并得以展示与交流的媒介,同样是彼此之间促进文化认同,搭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桥梁。这种具备沟通、审美、娱乐、创造等多种价值的活动方式在地域内自古已有并且流传到了现在。隆林县的人们应该认识到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山歌对他们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贯穿于个体生命的礼仪,而且承载着族群的文化需求。在隆林劳动人民的生活及精神世界中,山歌更是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悲痛时歌其心灵哀伤,欢愉时歌其喜悦神情,娱乐时歌其幸福生活,不得不说,演唱壮族山歌是壮族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不论聚焦于音乐形象的创造还是表情达意,或者是音乐体裁形式、发声方法及其表现手段方面,隆林壮族山歌都具有自己鲜明的风格特色,形成了壮民族独特的艺术唱腔。本文立足于田野调查,以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视角,对隆林壮族山歌的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和意义所指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与阐释。从资料收集、整理再到立足地域环境之上的文化剪影收集,都遵循着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考证分析脉络。笔者在文章中坚持“从文化脉络中研究音乐,从音乐中挖掘文化”的原则,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分析隆林壮族山歌多层面的内涵。除绪论外,将文章分为五个部分:首章为本文绪论,简要概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梳理了目前有关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叙述了研究的具体对象和方法。第一部分从隆林县的自然环境、族源族称、语言文字及民族风俗四个方面对隆林壮族山歌得以生存的自然与人文背景进行探析,更好的论证了隆林壮族山歌所处的自然环境影响制约着其音乐创作风格及发展方向这一事实,更进一步肯定了隆林县地理及历史文化的发展对当地壮族山歌的崛起有着不容小觑的推动作用。第二部分从隆林壮族山歌的基本概念、流传区域、形成与发展、题材内容四个方面来论述隆林壮族山歌的发展概况,使人们更全面的了解隆林县这一特定区域的壮族山歌,遵循着“概念影响行为,而行为产生音乐音声”这一规则,使人们能更直观的通过当域内山歌的结构范式去领略隆林壮族山歌的艺术魅力。第三部分结合笔者田野采风的唱本、谱例,从隆林壮族山歌的音乐本体形态去分析其独有的艺术特征。按照迁徙记录来表述其山歌形态在以民族为单位,以地域为界限所形成的音乐样式,把曲调根据江水流域区分开来,依据大量唱本总结出唱词的基本结构及其生动的修辞手法和富有地域特色的衬词衬句,最后从隆林壮族山歌的基本旋律及节奏中归纳其音乐发展手法,从而体现出隆林壮族山歌丰富多彩的艺术性。第四部分将山歌的形态渗透于具体的演唱之中,从表演形式、场合、方法三个方面介绍隆林壮族山歌的演唱特点,并结合自身在课堂和舞台上的专业知识,总结出了隆林壮族山歌独特的发声方式、呼吸状态及润腔技巧,并对其原始演唱属性进行了阐释。第五部分通过对隆林壮族山歌传承现状及传承方式的调查与分析来探析整个区域内的山歌文化形态,继而根据现今隆林壮族山歌传承与保护道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应的对策及建议。从以往的单一文化层面转化到多元一体格局,从宏观角度来探讨如何更好的根据当代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背景,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教育条件及媒体传播使人们更加注意到隆林壮族山歌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隆林壮族山歌和其他民间传统文化一样,由于偏僻的地理位置以及交通限制,致使隆林壮族山歌音乐文化面临着日趋衰微的生存局面。笔者希望能通过此次论文研究和对隆林壮族山歌这一民间音乐文化艺术魅力的探索,了解其内涵,挖掘其价值。一方面能使读者对隆林县现存的壮族山歌有一个更为具体的认知;另一方面能促使大众更好的保护和发扬这块民族音乐瑰宝,并唤起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兴趣,使隆林壮族山歌不仅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得以发展,更能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方式及媒介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在不断发展的生态文化环境中快速成长,世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