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及物动词研究——语义、句法、语用和形态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pian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回顾了上古汉语及物动词研究的历史,指出了成就和不足。主要包括传统的分类、对宾语性质的关注、配价、及物性、作格动词和中性动词之别等内容。  第二章主要考察了几种研究动词的理论,力图寻求这些理论中的相同点和亮点。主要包括配价理论、动词词汇语义学、句子意义的层次性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考察,决定将命题义和交际义进行区分以研究动词在句子中论元的实现情况。  第三章首先对本文要研究的及物动词进行了定义,指出研究的对象为广义的及物动词;其次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目标、方法和程序;另外还包括语料的选取和章节安排等。  第四章至第二十章为动词的分类描写和研究。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1)通过近义词的比较考察动词的语义包含哪些因素,即这些近义词的共有义素是什么,它们的区别又在哪里;(2)表达命题义时动词携带的论元有几个,各充当什么语义角色;(3)哪些语用因素(交际因素)会影响句子中动词论元的数量和位置;(4)动词的去声别义表示的是什么意义,有什么功能。  第二十一章从句法的角度把上古汉语的动词分为四类:(1)及物动词,典型句法表现形式是NP1+V+NP2,当出现别的形式比如NP1+V,NP2+V,NP1+NP2+V等形式时都是语用因素造成的句法补偿。(2)非作格动词,典型句法表现形式为NP1+V,当出现NP1+V+NP2的形式时是语用因素造成的句法补偿。(3)非宾格动词,典型句法表现形式为NP2+V,当出现NP1+V+NP2的形式时是语用因素造成的句法补偿。以上两类属于传统所谓不及物动词。(4)形容词,作谓语时其典型句法表现形式为NP2+Adj,当出现NP1+Adj+NP2的形式时是语用因素造成的句法补偿。总的来说,典型句法表现形式是动词的常态,而语用因素造成的句法补偿形式则属于变态。  第二十二章主要考察了影响上古汉语及物动词句法表现的因素。(1)当宾语不出现即及物动词的句法表现形式为NP1+V时,原因有:宾语为默认受事论元、宾语无指、宾语为上下文中的旧信息、受事话题化等。其中值得关注的是NP1+V+于乎+NP2的形式,此时,句子表达是一种体意义,包括将行体、起始体、进行体、尝试体等,这些可以概之以未完成体或者非完整体。(2)当宾语位于句子的开头即及物动词的句法表现形式为NP2+V时,原因是受事提前做了话题,而动词后未出现回指代词。这种形式有时可以表达被动的意义。(3) NP1+见+V的格式中,“见”是动词,V是一个指称化了的体词性成分,作“见”的宾语。NP1+为+V的格式中,“为”是系词,而V是一个指称化了的谓词性成分。这两种形式都不表达被动意义。(4)受事占据句子的“第二位置”即出现NP1+NP2+V的形式。这种句式表达的是焦点意义。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是焦点,要置于动词前;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是由于否定句凸显对比焦点而重读成分不同造成的;名词宾语前置是通过特定词汇和标记以及移位来凸显焦点成分。  第二十三章回顾了前人对去声别义功能的研究,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去声别义的功能有四项:方向性、派生旁格(增价)、变狭的意义(转注)、名物化,其中增价功能可能是方向性的一种派生功能。去声别义现象纷繁复杂,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第二十四章为余论,主要指出了本文的创获和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出于对工业设计极致的追求,智能手机厂商从未间断过对智能手机屏幕边框尺寸极限的挑战,任何厂商在发布一款旗舰机型时都会将窄边框与屏占比作为重要参数进行宣传。超窄边框或是无边框设计在视觉上提供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能左右用户是否选购此款手机,手机厂商、面板与触控材质供应商皆是不遗余力地开发这方面的技术,2014年8月,日系手机厂商夏普发布了无边框手机AQUOS CRYSTAL ,将无边框手机第一次带到消费者
本文以《左传》中的种种奇异事象为研究对象,将这些奇异事象统称为“异象”。所谓异象,指异于常态、常理和常情,被时人认为难以理解或具有非同寻常意义的事件或现象。本文在对《
金属液与模样之间形成的气膜压力,模样受热形成的液态残留物聚集在与液态金属接触的涂料层界面的气体压力,二者增大分别是铸件顶部和侧表面形成侵入性气孔的主要原因。增加浇
隐喻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东西方对隐喻都有悠久的研究历史,也有丰富的研究成果。现代认知语言学的兴起,给隐喻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是一种语
元代书画创作在中国艺术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而诗歌创作却受到后人浅俗、卑弱的诟病,这种批评从当时诗书画一体的创作方式来看是不妥当的。元代诗学与书画艺术相融合的文艺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