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旱地矮化苹果园覆盖措施蓄水保墒效应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ls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旱少雨且季节分配不均是制约渭北苹果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覆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广泛应用的蓄水保墒措施,能够增加降雨入渗、减少土壤蒸发、实现水分的跨季节利用。本研究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苹果试验站,在矮化苹果园中设置生草覆盖、秸秆覆盖和园艺地布覆盖管理方式,通过长期定位监测,研究不同覆盖管理方式土壤有效水时空变化特征、降雨入渗与雨后土壤水分衰减规律、土壤蒸发及水分利用效率,并调查了果树生长状况与果实产量。以期为渭北旱地矮化苹果种植技术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基于三年的研究数据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阐明了不同降水年型下果园覆盖土壤有效水变化特征:降水平水年土壤有效水含量变化幅度大于降水欠水年,覆盖较清耕增加了土壤有效水变化幅度,在根系主要分布层和降水平水年根系扩展层差异显著(P<0.05);不同降水年型果树生育期内(3~10月)土壤有效水含量均先减少后增加,降水欠水年有效水补充量小于消耗量,降水平水年则相反;与清耕对照相比,秸秆覆盖和园艺地布覆盖在不同降水年型均能增加有效水储量、减少土壤水分亏缺,生草覆盖增加了降水平水年根系稀少层有效水储量,但不同降水年型根系主要分布层水分亏缺度均大于清耕。(2)明确了不同覆盖措施的蓄水效应:典型次降雨后,覆盖能够促进降雨入渗,拟合结果显示,每增加1 mm降水,秸秆覆盖、园艺地布覆盖和生草覆盖下入渗深度与入渗量分别较清耕增加0.3389、0.2277、0.1534 cm和0.0632、0.0437、0.0373 mm;秸秆的吸水性会阻滞降雨入渗,根据拟合公式推算,当降雨量小于6.17 mm时,秸秆覆盖下降雨入渗量低于清耕,随降雨量增加,秸秆覆盖的蓄水能力增强,当降雨量大于95.72 mm时,秸秆覆盖下降雨入渗深度最大;覆盖影响了雨后土壤水分的衰减速度,秸秆覆盖和园艺地布覆盖在不同类型降雨后均能显著降低土壤水分损失率(P<0.05),而生草覆盖在降小雨、中雨后土壤水分损失率高于清耕。(3)明确了不同覆盖措施的保墒效应:覆盖可以降低生育期土壤温度、减少土壤蒸发、减弱雨后蒸发波动,不同处理土壤蒸发量依次为:清耕>生草覆盖>秸秆覆盖>园艺地布覆盖,蒸发旺盛时期生草覆盖、秸秆覆盖和园艺地布覆盖的减蒸效率分别达到38.81%、48.03%和50.41%;不同降水年型日均温度和日均降雨量对土壤蒸发的影响效果不同,温度对降水平水年土壤蒸发的影响大于降水欠水年,而降雨量对降水平水年土壤蒸发的影响小于降水欠水年,覆盖在不同降水年型下均能削弱土壤蒸发对温度及降雨量变化的响应。(4)揭示了不同覆盖措施对果树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覆盖能够优化果树枝组结构,增加短枝数和短枝占比,提高果树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清耕相比,秸秆覆盖和园艺地布覆盖下果树产量在降水欠水年分别增加10.26%和11.04%,在降水平水年分别增加9.10%和8.67%。综上所述,秸秆覆盖和园艺地布覆盖均有较好的蓄水保墒和增产促用效应,但秸秆覆盖在降雨量较小时会阻滞降雨入渗,同时渭北黄土高原秸秆来源少、价格高,经济效益低于园艺地布,因此,园艺地布覆盖是渭北旱地矮化苹果园中的最适覆盖措施。
其他文献
研究核桃养分积累规律,为核桃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于2018年和2020年在陕西关中杨凌地区,以早实核桃‘辽核4号’为试材,在核桃脂肪转化期至成熟期测定了种仁有机营养物质及无机营养物质含量。研究了种仁养分累积规律,养分指标间的关系,采用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了不同采收时期的核桃种仁品质。主要结论如下:(1)蛋白质含量呈“先增后减”趋势,花后110d含量达到峰值,100d含量最低;硬脂酸含量呈“上升”趋势,
核桃(Juglans regia)是我国重要经济树种,其产量品质与品种、立地、气候等多种因子有关。由于当前核桃响应逆境的分子机制不明,核桃良种评价、选育及栽植管理受到严重影响,不利于实现核桃的经济效益。本研究以建立有效的核桃组织培养体系为目标,选取茎段为外植体进行核桃组培体系探索,建立以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并使用Jr WRKY7启动子及Jr GRAS5表达载体进行转化体系初步验证,以期为解析
近年来,鲜核桃因其丰富的营养和独特的风味,市场需求和价格持续旺盛,但采后贮藏期间极易发芽,显著影响其商品价值和市场供应期。前期研究发现,60Coγ射线对易萌发果蔬和鲜核桃采后萌发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有关辐照技术如何通过影响内源激素尤其是ABA相关物质含量和酶活性等进而影响鲜核桃萌发的仍不清楚。研究以0、50、300 Gy剂量60Coγ射线处理的‘辽核2号’鲜核桃为试材,测定各处理(25±1)℃沙藏
黄土高原是世界公认的优质苹果产区,其苹果产量和栽培面积均居世界首位,苹果产业已成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覆盖、施肥等果园管理措施被用于实际生产中,以实现果园生产力的提升及土壤肥力的改善,其不仅对土壤碳、氮、磷、钾含量影响很大,而且也会引起土壤及果树碳氮磷钾元素计量比的改变。本研究分析了不同园艺覆盖配合不同氮素添加处理下的土壤-果树系统碳(C)、氮(N)、磷(P)、钾(K)养分含
新疆自然条件独特,红枣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红枣产区,尤其是新疆和田、阿克苏、喀什等主栽区。果实风味是果实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糖、酸和挥发性香气物质共同作用,通过影响人们味觉和嗅觉形成的对果实品质的直接认知。本文以灰枣、骏枣、七月鲜、蛤蟆枣1号为试材,采用了测试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研究了4个品种在原产地和新疆不同地域的风味差异及其相关影响因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产地枣果实
枣(Ziziphus jujuba Mill.)是原产我国的特色经济林果,有鲜食和制干两类,鲜食枣是我国枣产业的重要类别,研究枣果实成熟生物学对于鲜食枣的采收、贮运和销售具有重要意义。AP2/ERF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研究发现其可能参与枣果实成熟调控,但其生物学功能仍不清楚。论文基于枣基因组数据,结合转录组与q PCR分析,以及基因克隆和亚细胞定位等技术;利用Clontech SMART构建
温室大棚因长期种植单一农作物,出现土壤板结、养分不均衡、连作障碍等问题,使农产品产量下降,品质不佳,造成经济效益下降,生物菌肥的出现缓解了连作障碍带来的影响。本文以常规底肥为对照(CK),选取四种生物菌肥作为试验处理:均良固体菌肥(F1)、均良液体菌肥(F2)、生物菌肥(F3)和土壤修复剂(F4)。采用滴灌施肥的方式和宽窄行种植模式,比较分析四种菌肥对番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合四种菌肥对温室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新时期城市群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兰州-西宁城市群区域作为我国西北部重要的经济发展核心区,其发展对实现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维护西北地区繁荣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既要体现作为区域增长核心的重点开发功能,又要完成生态安全保护任务。但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本底的脆弱性,对实现我国国土空间有效开发提出挑战。因此,协调好兰州-西宁城市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社会问题,迄今为止中国是世界上总人口和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同时中国的城市社会正经历复杂的转型过程,大量的老旧住区更新诞生于市场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城市资源环境紧缩的宏观背景下,住区更新与养老问题引发了全社会关注。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西安纺织城四棉单位制住区,经过70年发展变迁,如今面临“人与环境双老化”的严重困境,住区环境适老性更新迫在眉睫。本文立足于单位制住区环
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地处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境内山塬沟壑纵横交错,海拔落差446~1568 m。受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局地小气候影响,花期冻害是影响苹果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子,由于初春气温不稳定导致花期冻害频繁发生。研究表明,影响白水苹果开花早晚的主要气象条件是热量因子,其中以气温的影响最大。因此,根据对当地多年同期的气象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搞清楚该地区苹果始花期变化特征,对于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