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在配价理论和三个平面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认知、语用理论与原则,试图通过对不及物动词配价结构生成、调整及投射过程的分析,探寻NP+Vi+NP句法结构的生成机制。论文共分四章。第1章在回顾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基本观点及研究思路,界定研究对象。第2章在语义平面上分析配价结构的生成及其调整。首先借助格系统对基干及扩展配价结构进行语义分析;其次通过格理论及认知框架理论的分析了解生成两种配价结构的认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配价理论和三个平面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认知、语用理论与原则,试图通过对不及物动词配价结构生成、调整及投射过程的分析,探寻NP<,1>+Vi+NP<,2>句法结构的生成机制。
论文共分四章。第1章在回顾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基本观点及研究思路,界定研究对象。第2章在语义平面上分析配价结构的生成及其调整。首先借助格系统对基干及扩展配价结构进行语义分析;其次通过格理论及认知框架理论的分析了解生成两种配价结构的认知基础;最后讨论因视角和注意焦点不同而引起的扩展配价结构的语用调整。第3章主要讨论扩展配价结构句法投射生成NP<,1>+Vi+NP<,2>结构的过程。首先利用象似性原则、经济原则论证扩展配价结构句法投射将选择主动宾结构;其次利用图形一背景理论、原型范畴理论和标记理论对投射过程中句法位置选择的动因进行理论分析;最后简单介绍句法投射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第4章在前两章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各类NP<,1>+Vi+NP<,2>结构集中进行实例分析。
其他文献
目的:(1)对中国中学生所持有的努力—能力关系信念进行现状调查(2)从行为层面和神经层面探究持不同努力—能力关系信念的中学生在获得表扬后的内部动机。方法:(1)研究一选取134名中学生采用单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探究中学生对努力—能力关系信念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2)研究二选取120名中学生采用2(努力—能力关系信念:积极规则,反向规则)×2 (表扬类型:能力表扬,努力表扬)被试间实验设计探究持不同
当下,心理测量学研究的一个热门主题是认知诊断(Cognitive diagnosis)。认知诊断评估是一种使用认知模型的测验形式,首先开发衡量特定知识和技能的项目,然后使用该模型对被试项目反应的心理进行计量分析,测量特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以便向被试提供有关其认知优势和弱势的信息。属性信度是指被试属性掌握水平上得分的准确性。在认知诊断测验领域,已有Gierl,Cui和Zhou(2009)的Cronb
灭火系统是飞机安全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飞机的安全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飞机对于安全性和经济性都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相应的对灭火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灭火喷嘴作为飞机灭火系统的重要部件之一,其严重影响到灭火剂的释放特性,进而对整个系统的灭火效率产生极大的影响。为此,本文围绕扩张型气体灭火剂喷嘴释放特性问题,通过数值模拟实验,细致研究喷嘴出/
中国高速铁路网络的迅猛拓展正在对区域城市网络联系和城市空间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并表现出了显著的复杂性特征。尤其在长三角地区,区域高铁网络节点的等级变迁,高铁“一城多站”布局模式等新的演化特征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区域空间的嬗变。与此同时,高铁的快速发展中也存在着负面效应,并重点表现为高铁站点到城市中心区可达性较差、高铁新城难以成长等问题。这些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
2012年,张琳等人发现,哺乳动物的血清和组织中都存在外源性植物miRNA,进一步,外源性植物miR168a可以与人或小鼠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衔接因子蛋白1(LDLRAP1)mRNA结合,抑制肝脏中LDLRAP1的表达,从而调节血中LDL胆固醇的含量。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食物中完整的植物miRNA可以通过哺乳动物的消化系统吸收并跨界调控哺乳动物的基因表达。但食物中的m
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高中英语课后作业设置现状调查及其优化设计——以重庆市C中学和F中学为例姜鑫指导教师:杨少琳教授专业名称: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论文提交时间:202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老年肺癌患者术中使用不同水平呼气末正压(PEEP)与脑氧饱和度(rSO_2)变化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的老年患者60例,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20例。单肺通气时,三组患者潮气量(V_T)设为5ml/kg,A、B、C组PEEP值分别设为0cm
现今社会对数学课堂的要求逐渐提高,以往的教学模式无法给学生带来明显的进步,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结合社会的发展来对数学学科教学进行一定的改变。让学生明白学科素养是什么,同时在教学中融入学科素养,这样能够解决诸多教学问题。文章主要探索数学教学设计与学科素养的有效对接,希望对广大教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东北(含北方)地域文化的分布及其内涵,是国内外颇有争议的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和民族文化史诸方面的前沿课题,也是从新旧世纪之交,我先后参与承担《中国长白山文化(考古篇)》和《高句丽族源与疆域》二项国家东北工程项目,并在2000年出版了《东北古族古国文化研究》以来,一直在思考和学习,而至今尚有许多未解之端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拟将近十年来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构想,在以往单
未来学校建设是面向未来社会、转型发展、建立新样态的过程。未来学校建设包括目标、环境、空间、课程、教学和评价等六个方面。第一,聚焦育人目标,培养数字化一代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第二,培养新教师队伍,培养一支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教师队伍。第三,联通智慧空间。运用AI 实现人人、人物和人机互联互通,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智慧学习空间。第四,创建融合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