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运用远程缺血预处理措施对体外循环后大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60只成年雄性的SD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地分为3组,每组20只:S组(假手术组)、CPB组(体外循环组)和RIPC+CPB组(远程缺血预处理组)。S组大鼠行麻醉诱导和穿刺插管,但不建立体外循环;CPB组建立大鼠体外循环肺损伤模型;RIPC+CPB组在对大鼠实施体外循环前对后肢进行RIPC措施(即使用驱血带阻断大鼠股动脉血流15分钟,然后复灌15分钟,每侧重复进行3次,双后肢交替进行。)。CPB结束后2h,大鼠采用颈髓离断术处死,剖胸后切开支气管,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并测定其中白细胞计数、总蛋白含量、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取部分肺组织用于测定肺湿/干质量比(W/D比值)、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伊文思蓝(EB)含量;取部分肺组织光镜下使用HE染色,并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情况;取部分肺组织采用TUNEL法,测算肺泡上皮细胞的凋亡指数;采用WB法检测凋亡蛋白Bcl-2和抑凋亡蛋白Bax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组(假手术组)相比较,RIPC+CPB组和CPB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计数、总蛋白含量、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均升高(P<0.05),离体肺组织MDA含量、EB含量、肺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W/D比值升高(P<0.05), GSH-px活性降低(P<0.05), Bcl-2和Bax蛋白表达上调,Bax/Bcl-2比值也上升(P<0.05); RIPC+CPB组与CPB组相比较,RIPC+CPB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计数、总蛋白含量、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下降(P<0.05),离体肺组织MDA含量、EB含量、肺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W/D比值下降(P<0.05), GSH-px活性升高(P<0.05)。电镜观察示RIPC组体外循环后大鼠肺组织的形态学损伤较CPB组轻。结论RIPC对大鼠CPB后肺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具体机制可能与抑制全身炎性反应,减轻肺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抑制肺泡上皮细胞凋亡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