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隶属于鲱形总目(Clupeomorpha)、鲱形目(Clupeiformes)、鲱科(Clupeidae)、西鲱属(Alosa)。美洲鲥和中国的鲥(Tenualosa reevesii Richardson)不但外形相似,且在生活习性上都很近似,均是有很高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溯河产卵洄游性鱼类。在市场上美洲鲥可以作为中国资源奇缺鲥的替代品种进行养殖、推广和食用。随着美洲鲥苗种培育率提高及养殖技术的成熟,在鲥濒临灭绝的情况下,在我国发展美洲鲥养殖业将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探讨美洲鲥的发育规律,促进其健康养殖,本文借助于形态学、组织学研究了其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胚胎发育,仔稚鱼生长特性、消化系统的发生发育规律,以期为指导苗种培育及优化养殖条件等提供理论指导。同时对美洲鲥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其染色体组型做了详细的观察与研究,为美洲鲥的种质资源以及进化分类方面提供一些基础数据。实验结果表明:美洲鲥体纺锤形,鱼体背部灰黑色,略带蓝绿色光泽,体侧具一行黑色斑点,1~9个。口端位略偏上口位,脂眼睑发达,鳞片较大,侧线不发达,鳃耙细长而致密,第1外鳃弓鳃耙数24~31+47~55。鳍式分别为:背鳍3+13~16,胸鳍1+16~17,腹鳍1+8,臀鳍1~2+17~19,尾鳍23。体长分别是体高、头长、尾柄长、肠长和肛前体长的3.48倍、4.19倍、6.88倍、2.12倍和1.44倍,头长分别是吻长、眼径和眼间距3.60倍、5.13倍和3.99倍,体高是体宽2.27倍,尾柄长是尾柄高1.71倍。胃发达呈“Y”型,幽门盲囊长且细,末端不分叉,有92~115条。鳔似2室,与体腔等长。体长L(cm)与体重W(g)的幂指数关系为:W=0.0096L3.142(n=49,R2=0.9753),肥满度系数1.53。同时得知美洲鲥染色体数目2n=48,核型公式为4sm+44t,NF=52。通过对美洲鲥早期生活史阶段的生长发育特征进行观察和测量,描述其胚胎和仔、稚鱼的生长发育特征。美洲鲥受精卵球形、无油球,为沉性卵,卵径2.85 mm-3.28 mm。在水温20.3-21.9℃孵化条件下,经过82h孵化出膜,根据其胚胎发育过程的形态特征,胚胎发育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出膜期7个发育阶段。美洲鲥初孵仔鱼全长为8.56±0.36 mm,其卵黄囊体积为4.57±0.77 mm3。1 DAH(孵化后天数,days after hatching)仔鱼脑部发育明显,口张开,肛门开通,胸鳍形成。2 DAH仔鱼卵黄囊体积0.71±0.23 mm3,只有刚孵化的15.54%。3DAH仔鱼经过1d的混合营养期,卵黄被完全吸收,4DAH仔鱼完全营外源性营养,卵黄囊的体积(V)随孵化时间(h)的变化方程为V=4.1583e-0.0356h(R2=0.9901)。此后,背鳍鳍条、尾鳍鳍条、臀鳍鳍条和腹鳍鳍条相继在晚期仔鱼出现,9DAH仔鱼尾椎开始弯曲,21DAH仔鱼尾椎弯曲完成。27DAH鱼鳞开始形成,到33DAH稚鱼全身披鳞,个体发育进入幼鱼期,仔稚鱼期间的生长模型方程为:TL=0.0049D2+0.5091D+9.2578 (R2=0.9885,TL为全长,D为DAH)。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石蜡组织切片技术,对美洲鲥从受精卵孵化到33DAH(全长8.56mm-33.10mm,20.3-25.0℃)的仔鱼、稚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光镜观察,描叙其消化管和消化腺的组织学结构特征。结果可以将美洲鲥仔稚鱼的消化系统分为三个时期:一,卵黄营养期(0-2DAH),刚孵化的美洲鲥仔鱼消化系统仅为一条细而直、两端封闭的线状结构,随着发育,在1DAH,口咽腔已经初步形成、口和肛门已经打开,肝脏、胰脏开始发育;二,混合营养期(3DAH),3DAH为美洲鲥的短暂的混合营养阶段,此阶段,口咽腔、食管已有粘液细胞,肠道增长为进入外源性营养做好了准备;三,外源营养期(4-33DAH),其中4-8 DAH是无胃期,8DAH,胃开始分化发育;9-18DAH,胃的形成期;19-33DAH是有胃期。19DAH,胃已经初步成型,胃腺可见,贲门部、幽门部都分化明显。25DAH,胃体部出现大量胃腺,幽门盲囊已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