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烙印——《读书》(1979~2007)杂志办刊特色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yang00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70年代末以来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前沿”思想文化杂志之一,《读书》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思想文化律动,也见证和推动了中国新闻传媒的专业化和现代化。在创刊至今的28年发展历程中,《读书》折射着整个中国知识界的思想动态,深刻地反映着时代的轨迹。 本论文通过整理并厘清了《读书》杂志所处不同时代之文化语境流变,考察了《读书》杂志的办刊理念和编辑风格。论文核心观点认为:在办刊理念渐变上,无论是从“三无”办刊论到介入“现实”,从人文知识分子的休闲读物到建构批判性知识分子的讨论空间,从文化启蒙到现实关注等等,《读书》杂志皆以反映时代之流变为前提;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注重舆论导向与办刊宗旨相结合,杂志一直保持着对人与书的关注、对文学和艺术的关注、对历史和生活的关注;在具体编务活动中,以读者为重,兼容并包,注重思想文化启蒙与知识分子“公共空间”的构建。 《读书》的办刊特色对今天中国社会转型和发展期的传媒具有许多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 第一,要注重反映时代文化特征。思想文化类刊物要准确把住时代脉搏,客观真实地反映知识分子的思考轨迹和心路历程; 第二,要注重特色化传播,在传播主客体和内容形式方面积淀创新,以此形成自己持久的价值和特色; 第三,要注重思想性与可读性的有机统一。
其他文献
文学阅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对其的研究,按照西方的分类来讲,经历了作家中心论到作品中心论,再到今天的读者中心论。每一次的发现与改变都有着深刻的意义,每
《官场现形记》是清末作家李伯元(1867-1906)的一部代表作,小说全书六编,共六十回,集中地暴露了封建社会崩溃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情况。小说于1903年-1905年连载于当时作者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