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的目的有五:1、根据Michael与Smith的多元理论,编制《学业自我评价问卷》;2、修订Marsh的自我描述问卷,使《非学业自我评价问卷》适合于测量我国小学生的非学业自我;3、分析男与女、3—5 各年级学生在学业与非学业自我评价各维度的发展特点;4、证明学业自我评价与非学业自我评价之间存在相关;5、初步设计增进儿童非学业自我评价的课程。
第一章是文章的绪论,简要介绍了研究的缘起,呈现本研究关键概念的定义及结构图示,同时提出研究的主要问题与假设。
第二、三章之文章的理论部分,分别阐述了学业自我评价与非学业自我评价的理论基础。其中,第二章从阐述自我的内涵、形成与发展入手,分析了学业自我评价的意义与内涵,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同时介绍学业自我评价的测量及Michael与Smith在此方面的贡献;第三章在简要介绍非学业自我的内涵之后,着重阐述了非学业自我评价的测量,以及增进非学业自我评价的策略。
第四章是本文的研究部分。研究一包括学业自我评价问卷的编制,不同属性群体的学业自我评价的特点及其差异性分析。研究二包括非学业自我评价问卷的修订,以及探讨不同群体间非学业自我评价的特点与差异性。研究三是对学业/非学业双向各维度相关性的考验,同时对所有研究结果的总结。
第五章针对非学业自我评价的维度分化,初步设计了促进学生非学业自我评价的课程及其课程纲要。
第六章基于研究结果与发现,就研究过程本身及课程实施方面提出了后续研究及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适合自我评价发展的学习环境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