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化方法对创伤性脑损伤适用症临床试验的统计检验效能影响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M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创伤性脑损伤是一个复杂的临床疾病,研究该疾病的临床试验面临许多问题。迄今为止,所有探索创伤性脑损伤治疗方法的临床试验都没有成功。我们从控制影响疗效评价的主要因素角度,探索通过改进随机分组及抽样方法达到增大检验效能的目的。   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通过分析现有的11个数据库资料(样本量共8053),找出影响疗效评价的主要因素,并且以上述11个数据库中的基线资料作为有放回式抽样的基线资料所在总体,模拟随机对照试验过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抽样和控制主要影响因素的分层随机分组抽样方法,随机分配治疗组与对照组,根据事先建立好的logistic模型模拟产生两分类的疗效变量,应用Pearson卡方检验和MantelHaenszel卡方检验分别检验两种方法的治疗因素是否有效。独立地重复多次(本研究为1000次),比较两种方法的检验效能。   第二部分:利用现有数据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年龄进行筛选,寻找治疗方法最适合的人群特征。   研究结果:   当抽样的样本量为800,抽样次数为1000次时,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抽样能够检验出治疗因素有效的次数为250次,治疗因素的平均OR值为1.222(真实值为1.297);而采用分层随机分组抽样,有效次数为373次,治疗因素的平均OR值为1.308。   将疾病按照主要预后因素分成12层,去掉病情最轻的两层时,采用分层随机分组抽样的Power值为0.39,较原始数据得到的Power增加了0.02,无统计学差异;将年龄范围缩小至16-65岁间,所得的Power值与原始数据得到的Power值基本一样。   结论:   总体来说,分层随机分组抽样的Power值均要大于简单随机分组抽样的Power值,并且当治疗因素系数越小,两种抽样方法的差异越明显,随着治疗因素系数的增大,两种方法结果趋向一致。   采用分层随机分组抽样,其点估计值与真实值非常接近,而简单随机分组抽样的点估计值偏差较大,也就是说,分层随机分组抽样相对于简单随机分组抽样估计的更加准确。   综上,当治疗因素效果较小,而其它的混杂因素对结果影响较大时,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抽样,其检验效能较低,对治疗因素OR值的估计也偏低;而采用分层随机分组及抽样,可以增大检验效能,并且能够正确地估计OR值。   由于采用分层随机分组抽样方法后,无论选择哪种疾病严重程度或者年龄层的亚组数据,均不能使Power值显著提高,因此,在实际进行临床试验过程中,可以纳入各种程度的病人,无需再筛选其年龄和疾病严重程度。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牛蒡根基作为研究材料,研究了牛蒡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对纯化后的菊糖进行了糖量分析和分子量的测定,根据妇女群体营养不良性疾病情况,考察了生物活性物质菊糖对去卵巢大鼠钙吸收利用的影响,此外,研究了牛蒡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对SAM鼠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本论文牛蒡菊糖的提取工艺研究分别从热水浸提、超声提取、微波提取三个方向进行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经过比较,得到牛蒡菊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采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