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论文为临床应用“和法”治疗冠心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研究“和法”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基础,收集“和法”有关的中医著作,梳理“和法”历史沿革,及正确定位和理解“和法”内涵的基础上,从少阳枢机不利、胆与三焦不能疏利,肝脾功能不调方面探讨冠心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结合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和法”方剂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报道,验证和解少阳、分消走泄、调和肝脾治疗冠心病的可行性、有效性及重要性,从而确立“和法”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综合古代、现代文献及“和法”方剂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少阳枢机不利,胆与三焦不能疏利,气机郁滞,水道不畅,致气血淤滞,或痰瘀互阻;少阳枢机不利,不能达阳于腠理,阴寒之邪趁虚侵袭,寒凝气滞血瘀;木郁则土衰,土虚而木乘,致肝郁脾虚,气滞痰阻,上犯心胸清旷之区,阻遏心阳,胸阳失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肝郁脾虚,气血生化乏源,无以濡养心脉,不荣则痛,发为胸痹。由此可知,和解少阳、分消走泄、调和肝脾是治疗冠心病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积极推广。然“和法”方剂以“苦辛”为主,可“行、散、泄、降”,适用于多病理因素夹杂的实证。冠心病正虚者,应用本法应注意化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