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体学研究领域中,铭文是一种重要的文体类型。一般来说,文体学意义上的铭文是指镂刻在器物上的文辞,它是一种兼褒赞与警戒两种功能的特殊文体,以四言韵语为主要的语体形态。它有金石之坚,即永志不忘和不朽的义涵。北宋铭文佳作颇多,数量可观,但前人对此关注不多。本文对北宋铭文进行专门研究,探源述流,并与唐代铭文的比较中兼及题材、体式和艺术性的嬗变。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绪论部分,重点是对本文的研究范围进行限定,其次对北宋铭文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同时说明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第一章,主要介绍铭文的概念以及相关问题,其次探讨铭文在宋前各时期的发展流变。铭文是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的古老文体,它萌芽于先秦,定形于秦汉,在魏晋南北朝走向成熟,并发生变革,在唐代得到极大发展,北宋时更蔚为大观。第二章,探讨北宋铭文蓬勃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北宋铭文的概况与分类。政治上重建礼制的需要、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文物收藏的社会风尚,以及北宋文学和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北宋铭文的发展与演变。本文依据题材、功能、句式等标准将北宋铭文进行细致地分类,力求清晰、多层面地反映北宋铭文的基本面貌和特征。第三章,描述北宋铭文的演变轨迹。北宋铭文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北宋前期以田锡、夏竦为代表,主题大多与政治密切相关,表现出士人对铭文政治教化功能的高度重视;北宋后期,铭文题材进一步拓展,以砚铭为代表的文化题材的铭文,以及以斋铭、堂铭、轩铭为代表的居室铭成为本阶段铭文创作的主流。理学家的“性理”与佛门的“禅理”铭文也别具特色,影响着宋代铭文朝深邃的方向发展。苏轼和黄庭坚的铭文是北宋铭文发展的最高峰。第四章,主要探讨北宋铭文的艺术特色。在艺术手法上,北宋铭文以文为铭、以议论为铭,善于譬喻,北宋的骈体铭文讲究用典、骈俪、声韵和辞藻,是北宋文人的学识修养、美学品味与道德理想的和谐统一。北宋散体铭文形成流利畅达,跌宕有致的风格,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