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内利用国有公司职务身份实施的经济犯罪持续高发,成为执法、司法机关关注的重点。国有公司在我国经济组织中占较大比重,且往往都是非常庞大的经济实体,其下股权结构以及组织形式错综复杂,导致国有公司及其内部人员的身份性质较为复杂,而在刑法中,区分职务型经济犯罪主体身份是否为国有公司、企业工作人员,对于区分罪与非罪、此罪彼罪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刑事法律在对国有公司、企业人员身份的认定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难以认定或者存有争论的问题,为了应对在法律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有关主体的认定便显得至关重要。本文试图厘清职务型经济犯罪的概念、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解决相关主体认定困境,通过对职务型经济犯罪的形势以及典型案例的研究来分析职务型经济犯罪主体认定所面临的问题。我国学者现有研究以及实践中的问题表明,为了有效地打击职务型经济犯罪、保护国有资产、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对于职务型经济犯罪有关主体身份的认定亟需进一步采取措施加以明确。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试图从立法、司法和执法监管层面提出建议和措施来加以解决,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本文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对职务型经济犯罪进行简要介绍,以及对职务型经济犯罪的概念、特征以及形势进行介绍和阐述;第二,探索职务型经济犯罪中“国有公司、企业人员”身份认定困境,同时介绍当前我国针对职务型经济犯罪主体身份认定的相关法律制度;第三,以当前司法实践为例,分析职务型经济犯罪中“国有公司、企业人员”身份认定所遇到的各种难题和困境;第四,从国家法律、公司制度层面提出针对我国职务型经济犯罪中“国有公司、企业人员”身份认定的建议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