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思想是东西方两大文明在古典时代形成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几乎无所不包,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学、艺术、伦理、法律、习俗和信仰等方方面面,在这些为数众多的分支中,和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最紧密的是伦理和道德思想。这是因为,人首先是一个社会性的动物,不能片刻脱离社群和集体,而要在社群和集体中生活,就必须有一个人与人互相交往所必须遵循的规范,否则“社会”便无从谈起,人类也不可能创造纷纷繁繁、各具特色的文明。这个规范,从严格意义上讲,就是我们日常所经常谈到的伦理和道德。任何事物之存在于世,都有其存在的原因。而欲究其原因,最复杂却又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研习它的历史。基督教与儒家思想都从各自文明的古典时代产生,都历经了 2000余年的岁月沉积,若从全部历史加以考察,莫说一篇硕士论文,即如文化大家终其一生,亦难以做到完满。但我们既然注意到它的厚重历史,察觉到它的枝繁叶茂,便不难理解,它们绝非是无本之源,支撑这广阔躯干的,乃是它们最原初的,已然对世界文明产生深巨影响的历史文献。这历史文献便是《圣经》和《论语》。历史文献是历史的载体,任何历史研究都要本于历史文献,它是历史学的基础。《圣经》和《论语》既是文学、文化和宗教巨著,也是可资利用的历史文献。对《论语》而言,孔子的言传身教是历史的言传身教,对这些言传身教的记载是历史的记载;对《圣经》而言,虽然宗教和启示的内容在整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这些启示和说教是在以色列民族早期的历史经历中形成的,它们是历史的缩影。本文的主旨,在探讨儒家和基督教伦理观的异同。《论语》本就是儒家圣祖孔子的言行录,这自不待言,《圣经》卷帙浩繁,通读不易,本文作为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更不宜将整部《圣经》一并纳入参考。耶稣作为基督教的创立者,其思想主要体现在《新约》中,《新约》的精髓则在四大《福音书》中,是故,选取《论语》和《福音书》1作为框架来限定立论和选材的范围,就为本文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一条捷径。《福音书》的来源、作者和成书年代虽素有争议,但通过这几本书的自证和对证以及相关历史资料的佐证,它还是被广泛视为历史性的,或者至少是高度和历史性相关联的历史文献。举凡耶稣的思想、言论、事迹,当然也包括他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其中都得以集中体现。在种种伦理道德观念中,儒家学说的“仁”和基督教宣扬的“爱”、它们的相似处和根本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地位是尊是卑、是贵是贱的问题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另外,天性的善恶、现世和来世哪个更为重要以及民族和世界、本邦与外邦到底是什么关系在本文也兼有论之。从结构上来说,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论语》和四大福音的内容并明确其历史文献性质,第二、三、四章分别论述其仁义、平等和其它伦理观念。仁义观分别从仁与爱、等差之爱与博爱、义利辨三个方面论述;平等观分别从父母与子女、长兄与幼弟、君主与臣民、丈夫与妻子四个方面论述;其它伦理观念则主要涉及善与恶、现世与来世和作为政治伦理的民族与世界。通过以上分析,希望能够在《论语》和《福音书》的对照下,更进一步厘清孔子和耶稣伦理道德观念的异同,进而为探讨整个基督教和儒家文化伦理观的异同,甚至整个中西伦理观的异同作一个小小的,或者可说是不那么成熟的铺垫和准备,为把“欧洲何以为欧洲,中国何以为中国”这个百余年来国人孜孜探寻的问题向前再推进一小步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