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对热胀冷缩现象理解的调查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科学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小学科学的知识点,尤其是难点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改进教学。通过访谈学生和观看教学录像,我们发现热胀冷缩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学生学习新的知识需要一定条件,学习热胀冷缩所需要的条件有:固体--液体概念的分化;液体--气体概念的分化;加热或冷却液体时,细管中液体上升,学生能够知道液体的质量不变。本论文针对学生学习热胀冷缩所需要的条件分别进行研究,借鉴皮亚杰使用的访谈方法对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的部分学生进行访谈,研究发现:1. 大部分4-5岁的儿童能够知道固体和液体的不同,知道水可以流动,可以改变形状,而石头则不可以。2. 学生能够自发认识空气的弥漫性。(大约在初中阶段)3. 学生大约在小学六年级(11—12岁)能够认识到温度计中液体受热上升时质量不变。4. 小学生在学习热胀冷缩过程中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困难表现在:四、五年级的大部分学生认为:温度计受热,玻璃管中红色的液面上升,液体量会增加,(这里的液体量是一种由重量和体积相混合的概念)。六年级大部分学生认识到温度计中的液体的“多少”(质量)不变,但他们又倾向于认为液体的“大小”(体积)也没有发生变化。而是受热时,液泡中的液体往上跑,这时在液泡中肯定会留下一个不被液体所占住的空间,并非我们所认为的那样:质量不变,体积均匀增大,小学生很难理解物体质量不变但体积却均匀增大。5. 学生对“外体积守恒任务”的回答与“温度计受热液体的质量不变任务”的回答相关异常显著。相对于“温度计受热液体质量不变任务”而言,“外体积守恒任务”对学生更难。学生不是因为没有“重量与体积概念分离的能力”(外体积守恒)而不<WP=3>6. 能认识到温度计中的液体受热上升但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而是可能与学生逻辑能力的发展有关。
其他文献
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是教学中最重要关系之一。教师对课程理解的方向和深度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方向和深度。  上世纪七十年代“泰勒原理”占居的主导地位被打破后,不少研究
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是高考之外我国人才选拔的一种重要补充方式,目的是为了选拔具有创新意识、具有学科特长的人才。自2003年改革试点以来,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量有用人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数学文化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研究通过对已有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将数学文化界定为建立在数学学科知识基础之上的数学观念系统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城镇化过程越来越快,许多农村务工人员进入城市。这些农村务工人员既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就是其中之
图表资料是形象化、量化的历史材料,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比纯文字表达更具有说服力,更能直观形象地折射出历史的本质。图表资料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多样化形式呈现,内容简约化,缩短了阅读的长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图说历史的图表教学法是可行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习途径,丰富了教学内涵,升级了教学的有效性。采用图说历史教学法,要做好以下几步:   一、广泛涉猎,
本文在文献研究、访问调查的基础上以南昌市六所高校104名病残学生为调查对象,以问卷的方式对其体育态度及体育行为进行调查与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高校病残学生对体育意义、
该文以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干塘寨为个案研究对象,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研究苗族家庭教育.通过对苗寨苗族家庭教育的实况调查,分析其中的变化、变化的原因以及变化的性质和影响,
本研究在国内外以往学习策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我国目前初中生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考察不同情况下学习策略水平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初中生学习策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