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科学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小学科学的知识点,尤其是难点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改进教学。通过访谈学生和观看教学录像,我们发现热胀冷缩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学生学习新的知识需要一定条件,学习热胀冷缩所需要的条件有:固体--液体概念的分化;液体--气体概念的分化;加热或冷却液体时,细管中液体上升,学生能够知道液体的质量不变。本论文针对学生学习热胀冷缩所需要的条件分别进行研究,借鉴皮亚杰使用的访谈方法对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的部分学生进行访谈,研究发现:1. 大部分4-5岁的儿童能够知道固体和液体的不同,知道水可以流动,可以改变形状,而石头则不可以。2. 学生能够自发认识空气的弥漫性。(大约在初中阶段)3. 学生大约在小学六年级(11—12岁)能够认识到温度计中液体受热上升时质量不变。4. 小学生在学习热胀冷缩过程中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困难表现在:四、五年级的大部分学生认为:温度计受热,玻璃管中红色的液面上升,液体量会增加,(这里的液体量是一种由重量和体积相混合的概念)。六年级大部分学生认识到温度计中的液体的“多少”(质量)不变,但他们又倾向于认为液体的“大小”(体积)也没有发生变化。而是受热时,液泡中的液体往上跑,这时在液泡中肯定会留下一个不被液体所占住的空间,并非我们所认为的那样:质量不变,体积均匀增大,小学生很难理解物体质量不变但体积却均匀增大。5. 学生对“外体积守恒任务”的回答与“温度计受热液体的质量不变任务”的回答相关异常显著。相对于“温度计受热液体质量不变任务”而言,“外体积守恒任务”对学生更难。学生不是因为没有“重量与体积概念分离的能力”(外体积守恒)而不<WP=3>6. 能认识到温度计中的液体受热上升但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而是可能与学生逻辑能力的发展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