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生活在一个动态变化的世界因此如何根据知觉到的信息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显得尤为重要。运动预期指的是对观察到的一系列动作进行加工并对结果做出预测的过程。在运动学领域,大量横向研究发现,在训练相关的场景内,专业运动员的运动预期能力优于非运动员或新手,提示,训练可能影响运动预期能力。然而,这些研究都不能对训练影响运动预期能力进行因果解释。近年来,仅有极少的学者以运动员为对象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行为学上的因果性探讨,且这种因果性行为变化潜在的神经机制尚未见报道。结果发现,中等水平的运动员或者俱乐部选手经过训练,运动预期能力有了很大的改善,提示训练可以影响运动预期能力。但是由于他们训练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因此这种训练导致的行为变化并不能排除先天"敏感性"的解释。本研究认为,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训练是否对普通成人运动预期能力有因果影响"。如果没有任何经验的成年被试,在经过球类训练后与没有经过训练的控制组相比,运动预期能力提高了,那么就可以说明训练对运动预期能力有因果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可以发生在成年期。进一步地,如果对训练前后被试运动预期过程的时间进程研究发现,训练伴随着大脑神经活动的变化,那么就可以进一步揭示"训练如何改善运动预期的神经机制"。此外,结合当前有关视觉和听觉通道知觉训练效果持续性的研究提示训练所导致的行为变化并不是一个暂时的现象,而是一个长久的效应。因此,我们假设球类训练产生的效果也应该是一个持久的效应。因此围绕"训练是否对普通成人运动预期能力有因果影响"这个重要问题,本研究以羽毛球活动为例,进一步提出了三个具体的问题:1、羽毛球训练是否能对正常成人的运动预期能力产生因果性影响?2、这种由训练产生的运动预期优势潜在的脑神经活动具有怎样的时间特征?3、这种优势效应是短暂的还是长时存在的?为验证以上设想,本研究包括了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一是以普及率极高的羽毛球运动为切入点,通过探讨12周的羽毛球训练(每周3次,每次1小时)前后被试的运动预期能力变化来揭示训练是否能改善普通成人的运动预期能力;二是通过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related potentials)探讨训练前后运动预期加工过程的潜在的神经电生理变化三是探讨停训5个月后训练效果的保持情况,旨在揭示这种优势效应是否是长时存在的。结果显示,经过12周的羽毛球训练,被试在球路预期任务中的逆效率分数显著下降;而没有训练的控制组的行为结果却没有发生变化。同时,训练组在前额和顶叶诱发了更大的N2和P3。提示训练对运动预期能力的提高具有因果性影响,这一能力的变化过程伴随着额顶神经活动的变化,可能分别反映了训练引起的对训练场景中非目标信息的抑制能力变化和对训练场景更好的记忆与再认。进一步的,这种改善可以持续5个月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