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产品价格与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联系紧密,一直以来都是各级部门密切关注的重点。我国期货交易所一直不断探索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新模式,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保险+期货”模式,成功开辟了服务“三农”的新路径,“保险+期货”模式是对我国农业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完善的重要举措,在提高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和保障我国农民基本收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大连商品交易所在全国开展了32个“保险+期货”试点项目,除试点规模不断扩大外,还创新性地增加了大型龙头企业帮助农户进行操作的新模式,吉林云天化“保险+期货”的试点项目就是其中之一。该试点项目成功帮助农户有效地规避了大豆价格波动风险,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有积极作用,存在着较大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是大型农企和金融机构参与农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尝试和重大举措,为“保险+期货”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本文以吉林云天化“保险+期货”试点项目成功将大豆价格波动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中为例,深入探讨这种新模式在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对现有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梳理本文后续研究需要的相关理论。其次,分析我国大豆行业的发展现状,并采用蛛网理论分析大豆种植农户和大豆加工企业面临的大豆价格波动风险,阐释“保险+期货”模式的必要性与目前试点工作进展情况。第三,从参与主体、运行模式、保险产品设计、场外期权产品设计和对冲策略等方面提炼并系统分析吉林云天化“保险+期货”试点项目的具体设计与实施过程。最后,运用GARCH模型测度大豆期货价格的波动规律,证实该试点项目产品选择的合理性。进一步地,从期权定价方法、试点项目实施效果等方面多维度地对吉林云天化试点项目进行客观评价。本文的研究为吉林云天化“保险+期货”风险管理模式提供理论支撑,也为该模式的推广与优化提供具体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