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非裔美国文学的杰出代表,托尼·莫里森始终坚持关注非裔美国人的历史和现状,其小说创作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慈悲》是作家第九部小说,在发表之后很快赢得盛誉。在《慈悲》里她把读者带回到17世纪末的北美大陆,讲述了一个黑人母亲为了改变女儿命运而卖女为奴的故事,展现了在北美殖民地时期奴隶制度的真实面貌。本篇论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对新奴隶叙述这一文学形式的探索,分析了《慈悲》中的新奴隶叙述特征。新奴隶叙述从内战前的奴隶叙述而得名,指当代作家所创作的关于奴隶制的小说。与奴隶叙述相比,新奴隶叙述在思想主旨和表达形式上都有自己的特征。在《慈悲》中,莫里森对这一类作品所重复的主题作了再思考,对叙事形式也进行了革新,旨在使读者关注非裔美国人的命运,同时促使人们思考当代美国社会中自由和奴役的内涵。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包括对托尼·莫里森和《慈悲》的概述,国内外《慈悲》研究的文献综述,对新奴隶叙述的简介以及论文框架介绍。第二章分析了《慈悲》中对奴隶叙述主题内容所作的再思考,包括对蓄奴制历史的再现,对男性特质的新认知和对奴役内涵的新解读。首先,关于蓄奴制的历史,莫里森改变了人们一般的印象,指出奴隶不仅仅是黑人,白人也会成为奴隶,而且黑人与白人之间远比简单的善恶对立关系复杂得多。其次,在小说中,作家塑造了多个男性人物,尤其是从其中一位白人奴隶制和一个自由黑人身上,读者会对男性特质形成新的认知。仁慈善良的雅各布颠覆了奴隶叙述中奴隶主残忍无情的刻板形象,而自由坚强的黑人铁匠则改变了奴隶叙述中黑人留给读者痛苦可怜的印象。另外,莫里森在作品里展现了奴役是一种超越种族和性别的人类生存状态,拓宽并深化了读者对奴役内涵的理解。第三章讨论了小说中对奴隶叙述所作的形式革新。小说使用了很多典型的新奴隶叙述写作技巧,比如互文,误导性叙事和时序倒错。互文可以指两个文本间的相似性,也可指文本与社会历史环境间的关联。《慈悲》与17世纪末北美大陆的历史背景以及当代美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都存在互文。不仅如此,《慈悲》与《宠儿》在情节,主旨和写作技巧上都存在着互文。误导性叙事是新奴隶叙述常用的写作技巧,《慈悲》中对于“卖女”事件三个人物分别从自己的角度进行了讲述,集中体现了这一技巧的使用。时序倒错指故事讲述中正常的时间顺序被颠倒或打乱,可以分为倒叙和预叙两种,前者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回顾,后者指提前暗示将来要发生的事情。小说中很多地方采用了倒叙和预叙的手法。第四章是对全篇论文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