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脑梗死与血浆Hcy、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agai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复发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及颈动脉超声特点,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90例,发病时间小于2周,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同时排除严重的心、肝、肾疾病患者及心源性脑栓塞、后循环脑梗死、贫血、恶性肿瘤、脑出血、TIA及近期服用叶酸和维生素B12者。所有入选对象均严格按照入选及排除标准筛选。将入选患者分为初发脑梗死组和复发脑梗死组各45例。90例脑梗死患者均于入院次日凌晨空腹采静脉血行同型半胱氨酸、血脂等检验,于入院3天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时询问吸烟、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等。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两组患者的血浆Hcy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性质、发生率及斑块分布等情况。   结果:   1.复发性脑梗死组与初发性脑梗死组之间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及糖尿病史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复发性脑梗死组血浆Hcy水平高于初发者(P<0.01),且高Hcy血症发生比率高于初发组(P<0.05)。而TG、TC、HDL-C、LDL-C水平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3.复发性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高于初发组,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复发性脑梗死组中45例患者有40例存在颈动脉斑块,斑块的发生率为88.9%,初发组有30例存在颈动脉斑块,斑块发生率66.7%,复发组斑块发生率大于初发组,两组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5.复发组软斑和溃疡斑的发生率高于初发组,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6.初发组和复发组斑块均以BIF处多见,且左侧多于右侧。复发组比初发组多,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7.复发组发生血管狭窄的比率大于初发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复发组发生中度及中度以上血管狭窄的比率也大于初发组,两者之间比较P<0.01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同型半胱氨酸不仅是初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也是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2.复发性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不稳定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狭窄率均大于初发组,即复发性脑梗死颈动脉硬化程度更严重,定期复查颈动脉超声,尽早干预,对脑卒中二级预防有重要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WWP、SWAP在可疑的和确诊的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视野损害的敏感性以及OCT检查在可疑的和确诊的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中的应用,评
目的: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最主要原因。心脑血管病变的发生与长期高血糖状态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关系密切,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smooth muscle cells, VSMCs)向内膜迁移并在内膜增殖则在AS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摘 要:本文以笔者多次指导学生参加省、市电子商务技术技能大赛备赛为例,从赛前、赛中、赛后三方面总结了指导经验,并对当前的技能大赛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电子商务;技能大赛;备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4-0030-03  目前,电子商务技术技能大赛是一项由3人参加的团体项目赛,比赛内容主要包括网络营销、在线交易、知识测试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