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下咽癌术后对下咽缺损Ⅰ期修复的方式及效果。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80例下咽癌患者术后缺损行Ⅰ期修复,其中直接缝合28例;组织移植修复52例,其中胸大肌肌皮瓣18例(其中2例联合残喉瓣,2例联合其它邻近组织瓣)、带状肌筋膜瓣联合其它邻近组织瓣16例、残喉瓣联合其它邻近组织瓣11例、胃代食道6例(其中4例联合带状肌筋膜瓣)、游离空肠1例。结果:下咽缺损直接拉拢缝合组与组织移植修复组平均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9,P=0.684>0.05);平均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1,P=0.967>0.05)。直接拉拢缝合组1例由于修复困难未行下咽颈段食管重建只行胃造瘘,4例修复后吞咽不畅,其余23例恢复良好吞咽功能(23/27=85.2%);组织移植修复组中12例修复后吞咽不畅,其余40例恢复良好吞咽功能(40/52=76.9%),其中胸大肌肌皮瓣修复组的吻合口狭窄率较高为33.3%(6/18),邻近组织瓣(带状肌筋膜瓣、残喉瓣及锥前筋膜)吻合口狭窄率为22.2%(6/27),内脏移植组织修复的无吻合口狭窄。本组术后有咽漏20例,发生率为25%(20/80),其中10例通过换药治疗愈合,其余10例通过不同的方法修复;2例术中剥脱食道时损伤气管膜部,其中1例修复成功,1例放弃治疗;1例在术后13天腹部切口裂开,再次缝合成功。所有患者中有36例保留了喉功能,均恢复了呼吸和发音功能,其中有28例拔除了气管套管,拔管时间平均为术后3个月左右。36例保喉病例中,有25例年龄大于60岁,该组中有2例术后严重呛咳不能拔管、2例术后误吸并发肺部感染、3例因喉狭窄不能拔管。本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2.5%、40.7%、32.9%;保喉和不保喉的1、3、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0.05)。结论:下咽癌术后缺损修复方式的选择要根据肿瘤部位、缺损的大小及患者全身状况来综合考虑。下咽癌术后缺损修复首先要考虑邻近组织瓣,特别是喉气管组织瓣联合其它邻近组织瓣修复,适合年老体弱及有严重肺功能不良者。内脏移植修复下咽术后环周缺损后的吞咽恢复最满意。胸大肌肌皮瓣及邻近组织瓣是下咽肿瘤术后非环周缺损修复的最广泛应用的修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