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背景下祁连山地区植被恢复与农户生计耦合关系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de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01年祁连山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之前,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导致三大内陆河流域中下游水资源短缺,区域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第一期(2001-2011)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一个标志性的重大生态恢复工程,植被恢复政策对祁连山地区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产生了多尺度、多层面的复合效应。该阶段植被恢复与农户生计的关系一直缺乏系统探索和凝练,其驱动机理是生态学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属于生态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范畴。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分析工具、数据整合和理论集成方面,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第一期是典型案例,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具有较高难度和挑战。为更加贴切地表述所取得的结果和结论,避免通常采用的小摘要带来的理解偏差,本文采用大摘要的方式进行阐述。本文以祁连山地区为例,以人与自然耦合理论(CHANS)和生态系统圈层管理理论(SFDM)为基础,针对第一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下植被恢复与农户生计的关系,采用交叉学科研究的方法开展探索。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自然生态系统层面。从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覆盖指数方面评价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祁连山地区所取得的生态效益及可持续性;2)社会经济系统层面。以农户生计调研数据为基础,对祁连山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计策略和劳动力去向变迁进行研究,了解政策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并评价政策的可持续性;3)相互耦合关系层面。利用远程耦合系统评价其远程效应,及对区域生态和生计的影响。最后综合评价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祁连山地区实施的有效性及可持续性,主要得出如下结论:一)退耕适宜区分布特征与生态系统圈层管理分析用ArcGIS10.3软件中的权重叠加模块对各因子适宜等级图进行权重叠加,加入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信息和研究区边界图,得到祁连山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适宜区分布图,并勾画了生态系统圈层特征。1.以祁连山保护区作为中心地带,整个祁连山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适宜区分布基本呈现一个核心区、中圈区、缓冲区和边缘区的圈层分布特征。依照不同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肃北、肃南、山丹、民乐等地区以草原、森林分布为主,且人口密度较小,最为适合推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而张掖、武威、金昌等地区政策适宜度有限。从空间尺度上看,东部地区以还林为主,西部地区以还草为主,该地区“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林草结合”的恢复措施符合生态系统圈层管理法则。二)十年退耕背景下祁连山地区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变化采用卫星影像数据和转移矩阵法分析了祁连山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和植被变化,发现十年退耕政策实施对生态保育有显著的促进效应。2.祁连山地区植被盖度(NDVI)自2001年的46.24%上升到2011年的61.28%,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在十年执行期内,该地区纳入退耕还林还草的土地面积占整个耕地面积的比例逐年增加,从2001年的20.79%增加到2006年的38.46%,再到2011年的44.24%。另外,绿地(林地、草地和高山草甸)占整个土地面积的比例从2001年的33.77%增长到2011年的51.52%,其中主要以森林和草地的增加为主。因此,从自然生态恢复的角度看,该地区退耕工程实施的生态效度显著。3.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进一步揭示了绿地变化的主要趋势。通过2001-2006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发现祁连山地区的耕地自2001年到2006年主要转换为草地(33.4%)、高山草甸(12.8%)及林地(12.4%)。裸地则有主要转换为草地(8.9%)和高山草甸(9.1%)。通过2006-2011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结果发现该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效度进一步提高,耕地主要转换为草地(27.7%)、高山草甸(10.1%)及林地(3.3%),但也有8.5%的耕地转化成了裸地,小范围内存在撂荒问题。另外,退耕十年导致148,000 ha(11.8%)的裸地转换成了高山草甸。然而,农户建设用地大幅度提高,较之2006年提高了 200%。三)十年退耕背景下祁连山地区劳动力转移和农户生计变化根据农户调研和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分析了退耕背景下劳动力转移特征和农户生计变化策略,揭示了农户对于政策的反馈和响应机制。4.退耕政策驱动了劳动力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减少了第一产业人口压力。农户调研结果表明,自2001年开始,第一产业人口不断下滑,从2001年的33.44%到2011年降低至19.82%;第二产业人口从2001年的32.66%提高到2011年的44.17%,第三产业也有小幅度的提高。该结果得到了官方发布的社会经济发展数据统计结果的支持,该地区农业人口比例自2001年到2011年逐年下降。5.不同自然禀赋对劳动力转移有重要影响,牧区和农区差异较大。结果表明,以种植业为主的天祝地区有74%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剩下的26%分别转移向了个体经商(10%)、畜牧业(10%)和非木材林产品经营(6%);而以畜牧业为主的肃南地区则有54%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剩下的分别转移向了个体经商(22%)和畜牧业(24%)。同时,受社会资本的影响,肃南地区的劳动力大部分(62%)转移到了最近的城市张掖市,而天祝的劳动力转移相对均衡,其中36%转移到了甘肃省省会城市兰州,41%转移到了武威市。6.家庭因素对劳动力转移有较高程度的相关性。依据主成分分析得知农户的政策认知程度、种植业收入水平和男性劳动力数量对劳动力转移有主要影响。调查结果发现,户主的年龄系数(肃南-0.202,天祝-0.066)与劳动力转移具有显著负相关,而户主的健康程度系数(肃南2.351,天祝1.18)与劳动力转移具有显著正相关。农户对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认知程度系数在肃南(4.336)和天祝地区(2.307)都为正且存在1%水平上的显著相关性。结果表明,农户对于政策的认知程度越高,越容易在政策下发生劳动力转移。7.生计方式选择对劳动力转移也有较高的相关性。不同生态区家庭总收入系数(肃南1.396,天祝0.617)与退耕背景下的劳动力转移均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家庭收入越高的家庭越容易发生劳动力转移。在以畜牧业为主的肃南地区,畜牧业收入的Logistic系数(-1.176)符号为负,而个体经商收入(0.94)和务工工资收入(2.174)的系数符号则为正,说明肃南地区农户的畜牧业收入对于退耕背景下发生劳动力转移影响程度是负相关,而个体经商收入和务工工资收入为正相关。在以种植业为主的天祝,种植业的收入(-1.066)对退耕背景下发生劳动力转移影响为负相关。8.男性劳动力数量与劳动力转移关系差异显著。在以畜牧业为主的肃南地区,男性劳动力数量的系数(-2.657)符号是负值,且与劳动力转移存在5%水平上的显著相关性,即家庭中男性劳动力越多,越不容易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下发生劳动力转移。相反地,在以种植业为主的天祝地区,男性劳动力数量的系数(1.382)符号是正值,且与劳动力转移显著正相关,即家庭中男性劳动力越多,越容易在退耕还林政策下发生劳动力转移。四)十年退耕背景下利益相关者分析及社会学习演变利益相关者分析作为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手段,其主要目的是识别、描述和分类利益相关者,以确定他们未来参与决策过程的程度。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将退耕政策实施产生影响的及受到影响的群体和个体定义为利益相关者,不同利益相关者有不同利益诉求,并随着社会整体认知和适应性(社会学习)的增强发生变化。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利益协调和博弈关系,该过程在退耕期受社会学习(Social learning)的影响较大,进而影响退耕政策的实施效度。9.利益相关者对退耕政策均有反馈效应,但相互之间差异较大。结果表明,退耕农户、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林管部门作为主要利益相关者,他们的相关性得分均值都超过4.0,说明他们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相关性很高。另外,退耕农户、中央政府的影响权重均超过4.0,且中央政府的影响性高达4.89,说明他们对于政策的影响明显。地方政府和林管部门的影响权重都低于4.0,特别是林管部门的影响权重只有3.19。财政部门的影响权重高于4.16。因此,生态补偿机制对退耕政策实施具有显著调控效应。10.十年退耕政策对生计策略选择产生较大影响。种植业、畜牧业、个体经商收入和打工收入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特别是打工收入从6000元左右增加到14000元左右,而种植业收入降低了 2000元左右,这一数值显著低于其他生计策略带来的收入增长。数据显示,博弈结论中△I=2000元,而I’=11000元,这也解释了在博弈中农户也会选择积极响应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数据显示当地农户的劳动力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种植业劳动力下降了 240人次(62.2%),其中转移向打工的达到了 132人次(34.2%),农户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通过社会学习进行政策反馈和响应,劳动力分配的转变,并最终带来了农户生计策略的变迁和农户生计的提高。五)十年退耕背景下远程耦合系统分析以统计数据、空间分析和野外调查为基础,应用远程耦合系统模型定量分析十年退耕背景下生态系统各组件之间及与域外系统的关联性和辐射效应。11.祁连山复合生态系统不同组件之间存在耦合关联,包括信息、能量、资源等流动与互作。根据政策发生的先后顺序,Distance system首先通过信息流的方式将政策推广至Focal system中,会造成焦点系统中农户生计的变化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而随着政策的实施,农户对政策进行反馈并改变自己的生计策略,会使得劳动力对外输出,产生劳动力流动。由于域外整体经济形势的好转,劳动力需求增大,给予了当地农户更多的生计策略选择,在获得良好生态效益的同时,耕地面积下降并未给当地农户带来抑制效应。另外,通过域外域内系统耦合关系分析,在十年执行期内祁连山周边地区由于域内退耕,域外林地和草地面积增加,径流减少,土地储水量相应地增加,反过来促进了域内植被恢复。综上所述,十年退耕背景下该地区植被指数(NDVI)以及绿地(森林、草地和高山草甸)面积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获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劳动力转移推动了农户生计方式改变,促进了产业调整和生计水平改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十年退耕政策实施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社会、经济耦合系统产生了全面而复杂的影响,整个政策从初期阶段以生态补偿为主、劳动力被动转移到后期以生计转型为主、劳动力积极转移并获得很好的生态效益,农户对于退耕工程的态度从最初的消极抵抗到最后的积极参与,从而更进一步的提高了政策的生态效益,并最终在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的复合生态系统中实现可持续性和良性循环的双赢模式。
其他文献
新疆作为我国的棉花主产区,截止2020年棉花产量连续26年稳居全国首位,疆棉占据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棉花产业是新疆农业经济的主要来源,它对乡村经济建设、解决广大棉农的生计问题、增加棉农收入意义重大。长期的棉花生产使得新疆棉花累积了诸多问题,譬如棉花品种多乱杂、一致性差、异性纤维污染严重、高品质棉花供给不足等,尤其棉花质量问题日趋严峻。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如何提升棉花质量是新疆棉花生产发展亟待解
针对新疆农业严重缺水和钾肥用量较大的现状,本论文以新疆特色经济果树—枣树为研究对象,于2016-2021年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红旗坡10队新疆农业大学林果业试验基地内开展了为期6年的枣树灌溉与施肥大田试验。通过应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光合作用仪等先进设备定位观测,对枣树耗水、生理、产量、品质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揭示了枣树水分亏缺补偿机制,明确了枣树水分-养分-产量-品质响应关系,验证了3种蒸发蒸腾量估算
在畜牧业中,全株玉米青贮的制作与管理是青贮制作技术中的一个核心工作,在青贮发酵过程中正常的干物质损耗为13~15%,在青贮运输过程中和青贮窖封窖后,青贮温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干物质和营养损失量越大。因此,本试验提出以下设想:在全株玉米青贮密闭保存后,从发酵开始至青贮进入稳定期,期间青贮通过有氧呼吸作用,消耗青贮营养物质产热,能否通过测定产热量来评估青贮营养损失量。前期相关研究证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全面抗战,为捍卫祖国领土战斗到底。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共产党人在陕甘宁边区创立了新民主主义教育体系,制定抗日的国防教育方针政策,使教育长期为抗战服务;改变原有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抗战急需的新制度、新课程;用战时的方式办法创办各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培养了大批的抗战人才。这些重大举措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点的双侧颈总动脉结扎(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 ligation,2-VO)大鼠的海马转录水平的进行性病理改变,探讨参麻益智方干预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化保护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 D)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以2-VO大鼠为主要研究模型,进行转录组测序。首
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理论的生成向度为研究对象,立足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国外廉政建设理论、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上的反腐制度、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实践经验四重向度,探索其对于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理论生成的支撑作用,发现其中可借鉴的合理成份,并结合当前反腐工作的实际,为提升反腐效果提供有效策略。国内外现有反腐方面的研究
“南海海上民兵”是指在南海海域和岛礁活动的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性武装组织。民兵制度是中国和越南的特色军事制度,该制度深受人民战争思想影响,在两国辉煌的革命史中留下深刻印记,备受两国决策者的青睐,已发展成为两国当代政治军事制度和国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认真区分海上民兵与渔民,两者概念不能等同。虽然渔民是海上民兵的主要构成,但不是所有的渔民都是海上民兵,只有正式加入海上民兵组织,接受其纪律约束、服从指
棉花是世界上重要的纤维作物,如何提高棉纤维的生产水平,是我国棉纤维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发掘棉纤维调控基因、掌握基因调控机制对棉花遗传改良和指导棉花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在棉花中,乙烯是棉纤维发育过程中重要的激素调节剂。外源施加适量乙烯促进了纤维的生长,但通过改变内源乙烯来研究棉纤维发育的报道较少。拟南芥酪蛋白激酶PK1及其等位突变基因PK1D128N能够分别造成拟南芥乙烯含量下降或乙烯三重反应,而
杜仲作为东亚地区传统使用的中草药,具有强筋健骨、抗氧化以及降低体脂等功效。本试验以草鱼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草鱼肝脏细胞和肌内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脂代谢和胶原代谢等指标筛选出杜仲及其主要活性成分,然后将其添加到饲料中进行养殖试验,结合生化指标、肉质评价指标、肌肉组织学和转录组学,研究杜仲及其活性成分对草鱼生长、脂代谢以及肌肉品质的调控及其机理。试验一:杜仲及其活性成分对草鱼肝脏细胞生长和脂代谢的影响为
我国牛羊养殖规模化程度和畜产品产量稳步增加,有力促进了青贮饲料发展。全株玉米青贮饲料是牛羊等草食动物重要的粗饲料来源。目前,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全株玉米青贮饲料质量分级评价标准,很难做到以质论价、优质优价,容易出现以次充好现象,青贮饲料的品质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品质和价格之间有利益博弈,青贮饲料质量很难保证。霉菌毒素也是影响青贮饲料品质的重要因素。因此,科学数据模型评价全株玉米青贮饲料质量安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