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老年ITP的临床特点分析目的:描述老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评估老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自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无锡市人民医院确诊为ITP并住院治疗的170例老年(≥60岁)患者,从年龄、性别、出血症状、初诊时血小板计数、合并症、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及死亡率等方面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170例老年ITP患者的年龄为60~92岁,平均年龄69.7岁,男女性别比例为0.75:1。(2)初诊时有出血症状的患者157例(92.4%),平均血小板计数为13.1 ×109/L,平均出血评分为7.7分;无出血症状的患者13例(7.6%),平均血小板计数为26.O×109/L。血小板计数与出血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26,P=0.0005)。170例患者中有67例(39.4%)初诊时出血评分≥8分,其中男性32例,女性35例,分别占男女总人数的43.8%和36.1%,在发生严重的大出血风险上男女患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3432)。(3)170例老年ITP患者中有1 12例(65.9%)存在合并症,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脑梗死、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感染等。(4)治疗的近期有效率: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55/63例)87.3%,单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1/2例)50.0%,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86/101例)85.1%。59例(34.7%)患者因一线治疗失败或复发而进行二线治疗,近期有效率分别为:达那唑治疗(4/7例)57.1%,免疫抑制剂治疗(19/29例)65.5%,重组人白介素-11(Recombinant human IL-11,rhIL-11)治疗(15/19例)78.9%,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rhTPO)治疗(12/13例)92.3%,利妥昔单抗治疗(1/2例)50.0%,联合化疗治疗(5/10例)50.0%。大多数患者在使用激素后均出现较轻的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可控制的高血压、高血糖、感染等。只有1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死于感染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老年ITP患者合并症多,出血风险大,对激素治疗的效果及耐受性较好,治疗需个体化。第二部分老年ITP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目的:检测老年ITP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G,IgG)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并探讨其与疗效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泼尼松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35例新诊断的老年ITP患者,应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及35例老年ITP患者(ITP组)治疗前后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 CD2+、CD3+、CD4+、CD8+、CD19+、NK 细胞及 CD4+/CD8+的数值。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IgG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前,老年ITP患者血浆IgG水平及外周血CD19+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而CD4+/CD8+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根据疗效,将老年ITP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及治疗无效组,有效组患者血浆IgG及外周血CD19+细胞表达在治疗前升高,治疗后则明显下降。无效组患者除了 IgG升高外,CD4+细胞降低,CD8+细胞明显升高,CD4+/CD8+细胞比例降低。治疗后IgG水平降至正常水平,但异常T系表达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善,且治疗后NK细胞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T细胞免疫异常可能是老年ITP患者一线治疗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因此需针对不同发病机制进行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