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阶段,是个体自我发展的关键时期。最早对自我进行研究的是詹姆斯,他对自我进行了定义并把他进行了划分。随后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谢弗而森、伯恩斯、桑和哈特都从自我概念的结构方面进行了静态研究。米德、库利、艾森伯格、阿儿波特等则致力于对自我概念和社会互动对自我概念发展意义的动态研究。在对自我概念研究当中,研究发现,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表现出曲线上升趋势,并由笼统到分化的特点,儿童具体领域的自我概念还表现出了性别差异。 综合前人的研究,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中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中学生学科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学科自我概念和学科成就的关系。这些问题的探讨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指导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 本文用Marsh编制的自我描述问卷Ⅱ对142名中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 1.在中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方面,中学生自我概念出现了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一是自我概念发展的最低点;同时,中学生自我概念在性别上也存在差异。 2.在学科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方面,语文自我概念与英语自我概念有显著的正相关,数学自我概念与语文、英语自我概念有着一定的负相关,但相关不显著。在数学自我和英语自我之间的关系方面有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具体表现为男生的数学自我概念和英语自我概念之间为正相关,而女生的数学自我概念与英语自我概念之间为负相关。 3.在学业成绩与学业自我概念的关系方面,语文成绩、数学成绩、英语成绩之间出现了高度的正相关,且相关都非常的显著;语文自我与英语自我出现了正相关,相关显著,数学自我与语文自我、英语自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负相关,但不显著;语文成绩对语文自我、数学成绩对数学自我、英语成绩对英语自我有着显著的正相关;语文成绩对英语自我、数学成绩对语文自我均为显著正相关,语文成绩、英语成绩对数学自我均为负相关,但相关不显著,数学成绩对语文、英语自我也为负相关,相关也不显著。 这些学业成绩对学业自我概念的关系符合Marsh提出的内外参照模型,即学生在对自己的学业成绩进行自我评价时,会采用两个过程即内部比较过程与外部比较过程。内部比较过程即指学生在对学科成就进行评价的时候,通常会拿自我感觉好的学科与不大好的学科进行比较,这样就会对不大擅长的学科有一个较低的自我概念,即一门学科的成就会对与之不对应的其他学科自我概念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外部比较过程即为,人们通常会拿自己的成绩与别人的成绩进行比较,当自己的成绩比别人的成绩好的时候,那么他的自我概念就会较高。 为了验证外部比较过程的存在,我们对不同班级同样成绩水平的人的自我概念进行验证,结果出现了大鱼小塘效应的存在,即同样成绩水平的学生其在不同的班级其自我概念会不一样,在整体水平较高的班级中,同等成绩水平的人其自我概念比在整体水平较低的班级中同等成绩水平的人其自我概念要低。 本文最后部分对中学生自我概念特点的形成原因、对学业自我概念之间关系形成的原因、对学业成就与学业自我关系现状原因等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和参考意见。当然本文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今后将继续加强对这一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