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子所处的历史时代,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私田的大量出现,使得原有的土地国有制遭到破坏,催生了大批的新兴地主阶级。对于土地的支配成为权力的象征,而对权力的过度追逐带来的是整个社会政治格局的混乱动荡。连年的征战和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迫使人们不得不反思社会现状,寻求合适的治理理念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在这个时期,各种思想纷纷涌现,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各种思路和方法。在老子的思想中,“道”是贯穿于始终的概念。通过对宇宙万物的思考,总结出了“道”是永恒和普遍的存在,提出了由“道”创造万物并取法于自然的“天道”思想。在“天道”思想基础上,老子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实出发,将“天道”运用于社会实践当中,实现由“天道”向“人道”思想的转化。并将“人道”思想用于指导政治实践,试图解决统治者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而“天道”与“人道”思想,为进一步探究“三宝”的政治伦理价值提供了理论建构基础。政治主体的道德修养是政治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道”为核心思想,“无为”作为价值原则,“质朴”作为道德本质,“圣人”作为理想人格,老子提出了“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的治民三基德——“三宝”思想。这是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政治主体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包含着以慈为怀、俭啬之德和谦下不争这样三层政治伦理道德要求。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慈”强调内心的道德情感,“俭”强调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不敢为天下先”则是对外在道德行为的要求。三者各自体现的伦理道德要求不同,但是他们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慈”。作为政治主体的官员,其道德素质的优劣,不仅影响政治和行政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而且还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三宝”思想的当代政治伦理价值,启示领导干部要秉“道”直行,树立矢志不渝的道德信念;要培养爱民宽厚的道德心理,发自内心地为人民着想,真正地做到爱民、亲民、为民,做到宽容待人;要坚守清正廉洁的道德品质,严于律己,自觉抵制各种利益诱惑,端正品行,接人待物真诚淳朴;要保持谦虚谨慎的道德行为方式,远离自满,谦下纳言,对待工作要严谨踏实,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