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青少年生态人格的培养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14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人格是道德人格的一种新型要求,它是环境道德素养内化为人的良知后形成的一种道德人格样态,是一个人对待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生活方式所持的具有个性特征的确定态度和立场。生态人格要求人尊重生命和生态的内在价值,以整体性、系统性的眼光看待事物,把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对象都置于复杂的时空关系之中来对待。生态人格体现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互生共济的伦理精神和协同进化的生存智慧,它赋予健全人格、理想人格、独立人格以时代特色和全新的含义。因此,增强青少年的环境道德意识,规范青少年环境道德行为表现,培养青少年环境道德品质,归根到底都为了培养青少年生态人格。 道德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人们在进入社会生活后,不断地处理围绕着他本人而发生的种种道德关系,不断地进行各种各样的道德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环境道德也是如此。目前我国存在着整个社会缺乏自觉环境意识的风尚,学校的环境教育过于注重环境知识的传授,忽略了相应的价值观与技能培养,家庭教育中缺少环境意识的渗透等的问题,这都影响到了青少年生态人格的养成。青少年生态人格培养中主要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环境认知水平有待提高、环境实践参与不足知与行脱节、环境道德责任意识薄弱。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人的道德人格的可变性和可塑性。青少年作为发展中的个体,他们健康高尚生态人格的形成不仅是社会对他们的期望与要求,也是他们自身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方面。青少年生态人格的培养,必须基于青少年人格特点,在坚持主体性、协调性、内化性和超前性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在社会、学校和家庭这三个主要途径中遵循以观察体验法培养生态环境意识、用欣赏创作法促使生态意识的内化、社会参与法推动生态保护的实践、社会参与法推动生态保护的实践等方法进行环境道德教育,促进生态人格形成。强化青少年生态人格的自我内在修养,提高环境道德自律;优化青少年生态人格的外在教育机制和社会整体文化氛围,使得青少年生态人格得到健康成长。
其他文献
在现代性的历史大背景下,现代新儒家力图立足传统,构建本土现代性。而在现代新儒家中,冯友兰的思想十分特殊,它不同于其他现代新儒家的“心性”本体论思想,而是建构了一种以
面对变革的社会及其带来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面对当前学校教育中众多违背教育人道主义的行为,我们必须要从伦理学的视角对学校教育中的教育人道主义进行彻底的反思和梳理,并从
休谟从人性的自私心和同情心入手,分析正义制度的存在的动机。认为由于自然为人类需要所提供的资源不足,使正义成为分配物质资源的分配正义。为了解决这个影响正义制度局面稳定
在当代西方科学哲学领域中,范·弗拉森作为一名杰出的反实在论者,以其温和的建构经验论而著称。范·弗拉森使用“经验充分性”这一概念重新回答了科学的目的、科学理论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