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人格是道德人格的一种新型要求,它是环境道德素养内化为人的良知后形成的一种道德人格样态,是一个人对待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生活方式所持的具有个性特征的确定态度和立场。生态人格要求人尊重生命和生态的内在价值,以整体性、系统性的眼光看待事物,把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对象都置于复杂的时空关系之中来对待。生态人格体现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互生共济的伦理精神和协同进化的生存智慧,它赋予健全人格、理想人格、独立人格以时代特色和全新的含义。因此,增强青少年的环境道德意识,规范青少年环境道德行为表现,培养青少年环境道德品质,归根到底都为了培养青少年生态人格。
道德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人们在进入社会生活后,不断地处理围绕着他本人而发生的种种道德关系,不断地进行各种各样的道德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环境道德也是如此。目前我国存在着整个社会缺乏自觉环境意识的风尚,学校的环境教育过于注重环境知识的传授,忽略了相应的价值观与技能培养,家庭教育中缺少环境意识的渗透等的问题,这都影响到了青少年生态人格的养成。青少年生态人格培养中主要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环境认知水平有待提高、环境实践参与不足知与行脱节、环境道德责任意识薄弱。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人的道德人格的可变性和可塑性。青少年作为发展中的个体,他们健康高尚生态人格的形成不仅是社会对他们的期望与要求,也是他们自身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方面。青少年生态人格的培养,必须基于青少年人格特点,在坚持主体性、协调性、内化性和超前性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在社会、学校和家庭这三个主要途径中遵循以观察体验法培养生态环境意识、用欣赏创作法促使生态意识的内化、社会参与法推动生态保护的实践、社会参与法推动生态保护的实践等方法进行环境道德教育,促进生态人格形成。强化青少年生态人格的自我内在修养,提高环境道德自律;优化青少年生态人格的外在教育机制和社会整体文化氛围,使得青少年生态人格得到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