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堂消极行为调查研究——以N市三所高校为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2002h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上个世纪末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教学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大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研究大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能够清楚地了解到大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真实想法,对于改善大学生课堂消极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选取了N市三所不同类型的高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三种调查方法来分析大学生在课堂上的消极行为表现及其影响因素。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分析大学生的课堂消极行为:   第一,大学生到课行为。本研究将大学生到课行为分为准时上课行为、准时下课行为及缺课行为。大学生中对准时到课行为持积极态度的学生数量明显高于持消极态度的学生,这两项行为与学生成绩、性别、学校类型等因素有关,而缺课这一行为则多是出于学生自身因素,如不想上课、事假等特殊原因。第二,大学生座位选择行为。成绩较好的学生、女生、来自城镇及城市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教室中视线更好、能与教师更好互动的座位;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或从课堂中有所收获的学生多集中在教室中间前排位置;部分学生出于安静、免受他人打扰以及远离教师控制范围等因素的考虑,偏好教室中靠窗的位置。第三,大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经研究得出,在课堂上有疑惑时,超过60%的大学生从不和偶尔向教师提问;22.3%的学生从不主动回答教师问题;超过70%的大学生在他人回答问题时会认真听;66.1%的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问及影响大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因素,选择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对课程理解不透彻;随大流;有教师眼里的好学生会回答;课程没有吸引力,没兴趣;担心发言会受到他人嘲笑。第四,大学生非听课行为。大学生课堂非听课行为可分为两类:内隐性非听课行为和外显性非听课行为。前者包括发呆,看考研、考证教材;后者包括与同学聊天,睡觉,看小说杂志、吃东西,听音乐、玩手机。大学生非听课行为呈现出主体固定性,具有持续性和传染性的特征。   运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得出了大学生课堂非听课行为受学生自身与外界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前者包括兴趣、动机、生理心理等原因,后者包含课程性质、课堂规模、他人及纪律等因素。改善大学生的课堂消极行为、提高高等教育课堂教学质量,需要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努力。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实力的整体性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家长将目光投向国际教育,以期避开高考独木桥,为帮助孩子成长为国际化竞争性人才另辟蹊径,从而造就了国际教育
针对种子发芽率检测常用方法操作复杂、周期长、受种子休眠期影响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光谱和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的糙米发芽率快速检测方法。在温度为45℃、湿度为90%
我国自建国以来经历了八次课程改革,一直在试图寻找一种适合我国国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学校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人,并将学生
近年来有关幼儿安全的问题和隐患频频凸显,越来越多的意外事故发生在年幼的孩子身上,这些现象已经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也使得幼儿园安全教育受到了更多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