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喷昔洛韦(Penciclovir,PCV)为第3代核苷类广谱抗病毒药,对Ⅰ型、Ⅱ型单纯疱疹病毒(HSV-Ⅰ,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乙型肝炎病毒(HBV),非洲淋巴细胞瘤病毒(EBV)和巨细胞病毒(CMV)等都有抑制作用,对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有高度选择性,治疗指数高。但是喷昔洛韦口服给药生物利用度低(5~10%),本身的经皮渗透能力较差,临床应用受限。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SLN)是近年来正在发展的一种新型脂质载药系统,它采用固态的、天然的或合成的、生理相容的高熔点脂质(如饱和脂肪酸甘油酯、硬脂酸、混合脂质)材料为载体,将药物包裹于类脂质核中或吸附于纳米粒表面形成的固体胶粒给药体系。纳米粒具有良好的粘附性,可以在皮肤表面形成连贯的具有“闭塞效应”的膜。“闭塞效应”可以使皮肤的角质层胀大,改变脂质细胞的紧密排列,增加其流动性。药物被包裹在固体脂质纳米粒内,可提高药物在皮肤表面的浓度和药物通过皮肤的吸收。本文选用W/O/W复乳法制备了喷昔洛韦SLN。以纳米粒的包封率及电镜下形态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超声条件、固化条件、油相、脂质材料、表面活性剂、油相与内水相体积比、磷脂的用量等因素对喷昔洛韦SLN制备工艺的影响,筛选出了影响SLN质量指标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以脂质用量、磷脂用量、表面活性剂浓度与内外水相体积比为考察因素,以纳米粒的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对处方进行优化。优化后得到的喷昔洛韦SLN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分散性好、圆整、均匀而不粘连,平均粒径为254.9 nm,Zeta电位为-25 mV,平均包封率为92.40%,载药量为4.62%。差示量热分析结果表明,喷昔洛韦以无定形状态包封于SLN中。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喷昔洛韦SLN冷藏条件下放置3个月稳定性良好。由离体经皮渗透实验可知,喷昔洛韦SLN的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是乳膏的2.2倍;12 h后真皮中喷昔洛韦SLN的药物滞留量是夫坦乳膏的2.3倍。夫坦乳膏和喷昔洛韦SLN的稳态渗透速率Js分别为3.31±0.37μg·cm-2·h-1和7.67±0.19μg·cm-2·h-1,其渗透均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SLN能够显著增加喷昔洛韦的经皮渗透速率、经皮渗透量及真皮中药物的滞留量。在体经皮渗透试验12 h内的各个时间点,两种制剂在小鼠表皮中的药物滞留量差异不大,而SLN制剂12 h在真皮中的药物滞留量是夫坦乳膏的3.3倍。实验证明,SLN制剂能够显著增加药物在真皮中的滞留量。通过对SLN处理后皮肤的DSC研究、SEM观察及病理切片的显微镜观察,考察SLN促进药物渗透的机理。经研究发现,喷昔洛韦SLN处理后的皮肤角质层溶胀、疏松,总体厚度有所增加;表皮细胞排列发生混乱,细胞间隙增大。SLN能够通过增加皮肤的水化及打乱角质层脂质的有序排列达到消弱角质层屏障和增加药物渗透的作用。皮肤刺激性实验表明喷昔洛韦SLN经单次或多次给药对皮肤均无明显刺激性,用药后能保证皮肤组织的完整性。通过豚鼠背部皮肤皮下接种HSV-Ⅰ病毒液,建立并确证HSV-Ⅰ感染模型,对HSV-Ⅰ模型豚鼠给予喷昔洛韦SLN,观察疗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感染局部组织HSV-Ⅰ的DNA拷贝数。结果表明喷昔洛韦SLN能够促进疱疹愈合和抑制HSV-ⅠDNA的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