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根据国内外已经发表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核蛋白(NP)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了核蛋白基因的特异性引物NP3、4和NP5、6。利用RT-PCR技术分别对IBV国内分离株DB株、XJ株、DC株、HD株的核蛋白基因进行了特异性扩增,得到了大小为1.4Kb左右的核苷酸片段。之后,利用平端连接的方法将四个核蛋白基因片段分别克隆到载体质粒PUC19的SmaI酶切位点,经过酶切、PCR鉴定和序列测定证实分别得到了含有IBV核蛋白基因的重组质粒PUC19-XJ-N、PUC19-DC-N、PUC19-HD-N、PUC19-DB-N。其中PUC19-DB-N包含有DB株IBV的核蛋白全基因序列,全长1.23Kb,另外三个重组质粒分别包含有1.199Kb的核蛋白基因片段。 将四株IBV国内分离株的核蛋白基因序列同Genbank数据库中已经发表的十株参毒株的核蛋白基因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各毒株之间的同源性在86%-98%之间。利用Genruner软件推导出各毒株的核蛋白氨基酸序列,在氨基酸水平上不同毒株之间表现出的同源性在88%-97%之间。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我国的四个分离株跟澳大利亚群的N1/62株和VICS株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其中,DC株已经单独成为一个分支,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异。 设计并合成了另外一对核蛋白基因特异性引物NP7、8,上下游引物5′末端分别引入了BamHI和NcoI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对pUC19-DB-N中的核蛋白基因进行了特异性扩增,扩增产物经过BamHI、NcoI的消化后,克隆到杆状病毒体外表达系统转移载体pBlueBacHis B的BamHI和NcoI位点之间,经过酶切、PCR鉴定证明得到了重组转移载体pBlue-DB-N,序列分析证实其中的核蛋白基因读码框完全正确可以用于转染实验。 在脂质体转染试剂介导下,将重组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Blue-DB-N与线性化的杆状病毒DNA共转染对数生长期的Sf9昆虫细胞,经过三轮蚀斑纯化,获得了重组杆状病毒rBac-DB-N。提取重组杆状病毒DNA利用特异性引物NPa/b进行PCR扩增得到了大小为2Kb左右的片段,证明目的基因片段克隆到了杆状病毒基因组中。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核蛋白基因在重组杆状病毒感染的Sf9昆虫细胞中得到了表达,并且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重组病毒表达的融合蛋白分子量为56KDa左右,薄层扫描显示核蛋白的表达量占细胞蛋白总量的19.4%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