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流污染特征及典型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价是环境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河流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对认识河流污染现状及后期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而生态风险评价是评估污染物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重要手段。独流减河是海河南系最大的河流,连接了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团泊洼鸟类自然保护区两个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区,具有特殊的生态重要性。但是,近几年,独流减河水体呈重度污染、生态环境脆弱。本文以独流减河为例,研究了具有径流量小、流速缓慢、自净能力差、环境容量小、易受局部污染等特点的"水库型"河流的水环境污染特征,这种河流是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人工开挖河流。在此基础上,应用物种敏感性分布(SSD)法评价了独流减河污染最严重、危害性很大的典型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生态风险。最后,根据独流减河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价的结果及河流污染特征,初步探讨了对风险污染物削减的工程措施。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独流减河水环境污染呈现复合型和局地性的特点。复合型主要是有机污染(COD、BOD、TOC等)、氮磷污染、重金属污染等共存,整体上仍属耗氧性污染;局地性主要表现在污染往往与局部的污染源关系更大,有时候甚至超过上、中、下游的流域关联性。独流减河所有污染物中Cd的超标最严重、危害最大;(2)高污水体应用SSD法进行生态风险评价时存在耐污种较多、拟合数据不充足的问题,研究发现耐污种对SSD曲线的构建及生态风险评价几乎没有影响,并且当个别数据缺乏时,可以用"历史物种"的数据进行补充。独流减河水环境镉的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Cd对独流减河的生态风险很高,最高点会对18.1%的水生生物造成危害;(3)独流减河的风险污染物可以通过生态补水和表流湿地改造工程削减,这两种工程措施能使风险污染物Cd对河流水生生物的潜在影响比例(PAF)降低11%,基本消除Cd的生态风险,同时还能消除TN和COD可能对独流减河产生的生态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