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ykocinski,Pittman和Tuttle(1995)首次提出了不作为惯性(inaction inertia)这一概念,即错过一次具有吸引力的行为机会(initi作为可能性inaction)后将会导致在相同领域内对随即出现的类似机会采取不作为(inaction)的可能性增大。对于这一有趣的现象,国外众多研究者进行了广泛地探讨,特别是对引起不作为惯性效应的原因以及影响此效应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吸引力差异、时间空间距离、收益和损失框架、机会的来源、选项数目、社会性比、配对程度以及个体特质等。然而,引起不作为惯性效应的原因仍然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以往的研究尚未得到一个统一的结论,其中主要包括两大解释论点。其一是基于认知基础的解释——贬值论;其二是后悔规避解释论,分别包括规避预期后悔(anticipated regret)和规避体验后悔(experienced regret)两种观点。前者的解释是如果对第二次机会采取作为,那么被试会产生后悔情绪,为了避免这种负面情绪的产生,因此采取不作为;后者的解释是错过第一次机会后,人们已经体验到后悔情绪,第二次类似机会再出现时,引发了人们对先前机会的后悔情绪,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因而采取不作为。然而,到底是后悔成分中的体验后悔还是预期后悔导致不作为惯性效应的原因呢?这仍然是本研究重点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中国人为被试考察不作为惯性效应是否也同样存在。从以往的不作为惯性研究文献中,我们发现预期后悔与体验后悔的概念混淆不清,对于如何区分这两者尚存在欠缺。因此本实验通过经典的故事脚本法来区分到底是预期后悔还是体验后悔导致了不作为惯性效应的产生。研究主要获得以下结论:(1)实验一的结果验证了不作为惯性的存在。吸引力差异大小是产生不作为惯性的关键因素。(2)实验二探讨责任感(responsibility)大小与不作为惯性的关系。结果发现责任感高低影响不作为惯性的产生,同时预期后悔是引起不作为惯性的原因。(3)实验三探讨机会选项是否一致与不作为惯性的关系。结果发现,当前后呈现给被试的机会不变且唯一时,被试体验到更多的后悔情绪,更容易产生不作为惯性效应。线性回归的结果表明预期不作为后悔是引起不作为惯性的原因。(4)实验四探讨时间间隔长短与不作为惯性效应的关系。结果发现,。而当时间间隔无限延长,可以有效降低不作为惯性效应产生的概率。通过线性回归的结果发现,预期不作为后悔和预期作为后悔是引起不作为惯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