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正交多址接入的无线资源优化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y_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动通信产业的高速发展为移动用户和流量的爆发式增长创造了条件,然而受制于有限的时频资源,移动通信技术需要进一步提升频谱效率和接入能力。为此众多移动通信技术应运而生,其中非正交多址接入(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在时频域外引入功率域,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技术。与传统的正交多址接入不同,NOMA允许多个用户共享相同的时频资源,使用不同功率等级来区分不同用户信号,在接收端应用串行干扰消除技术进行多用户检测和解码。功率域复用使NOMA可以显著提升用户接入数量和频谱效率,但也增加了无线资源管理难度。NOMA无线资源管理包括功率和时频资源的管理。功率分配是满足用户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需求并减少功率域复用所带来干扰的关键;NOMA系统中的时频资源分配又称用户分组,不同用户分组方案意味着需要不同功率分配方案来减小组内干扰,因此需要联合优化用户分组和功率分配来提升NOMA系统性能;多小区场景中边缘用户会同时受到小区间和组内的干扰,这会使用户分组与功率分配的联合优化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另外,为满足移动设备日益增长的计算和时延需求,很多研究主张将计算任务无线卸载到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MEC)服务器处执行,但庞大的计算任务给无线传输带来了极大挑战。为此本文考虑通过NOMA辅助MEC卸载,联合优化无线资源和计算资源管理,从而构建高效的通算一体化网络,这使得NOMA无线资源管理更具挑战性。针对NOMA所面临的这些挑战,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1)针对下行NOMA无线资源管理问题,本文提出了 NOMA下行传输场景中用户分组与功率分配联合优化方案。目前NOMA用户分组工作大都依据用户信道状态划分用户,然而QoS需求也是用户分组的关键。另外在NOMA下行多小区场景中,小区间干扰会增加功率分配难度,考虑小区间干扰和用户QoS需求的用户分组问题仍是开放性问题。为此本文设计考虑用户QoS需求和小区间干扰的用户分组策略来最小化NOMA下行多小区系统总发射功率。本文以基站为博弈参与者建立博弈模型,通过博弈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来刻画小区间干扰,并且将每个博弈参与者的分组决策问题转化为在由用户组成的图中寻找特定负环的问题。本文拓展了 Bellman-Ford算法来搜索这些负环。为了降低算法复杂度,本文也设计了一种基于贪心算法的多项式时间次优策略。仿真结果证实,用户分组时考虑用户QoS需求和小区间干扰是非常关键的,且所提出算法可显著降低用户间干扰和总发射功率。2)针对上行NOMA无线资源管理问题,本文提出了 NOMA上行传输场景中用户接入、分组与功率分配联合优化方案。考虑到用户受限的发射功率,减小上行发射功率更为迫切且具有挑战性。用户选择上行发射功率时不仅要考虑自身QoS需求,还要考虑降低对其他用户的干扰。并且在多小区场景下,用户可能更倾向于接入干扰最小的小区而非距离最近小区。用户间干扰使得上行无线资源管理变得更复杂,然而目前并没有研究工作定量分析单个用户给其他用户所造成的干扰(外部性)并据此进行NOMA上行无线资源管理。为此本文推导外部性函数来描述NOMA上行系统用户间干扰,并以用户为博弈参与者建立NOMA上行系统联合用户接入、分组和功率分配问题的势博弈模型,设计了基于势博弈的用户接入和分组算法。仿真结果表明,与现有方案相比,本文所提出算法能显著降低总发射功率。3)针对通算一体化网络NOMA无线资源管理问题,本文提出了面向边缘计算的NOMA无线资源优化机制。在NOMA辅助的通算一体化网络中,计算任务总时延包括两部分,分别是无线传输时延和MEC服务器处理时延。因此,为满足移动设备的时延需求,基于NOMA的无线资源管理与MEC服务器处的计算资源管理是相互耦合的,为提升边缘卸载效率,需要对两者进行联合优化,这使得NOMA无线资源管理方案的设计更具挑战性。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NOMA辅助具有多MEC服务器的新型任务卸载框架,该框架考虑MEC服务器和移动设备的异构性,对通算一体化网络中NOMA无线资源和MEC服务器处的计算资源进行联合优化,从而在满足所有移动设备不同延迟要求的同时最小化所有任务总延迟。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联合优化方案可以显著降低卸载时延。考虑用户QoS需求,本文首先研究多小区下行和上行NOMA系统中的无线资源管理问题来降低总发射功率,然后将NOMA应用到通算一体化网络中,联合管理无线与计算资源来最小化边缘卸载总时延。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应用了图论、博弈论和凸优化等理论进行算法设计,并通过仿真对算法优越性进行了验证。三个研究点的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NOMA技术能够显著提升无线通信系统性能和用户体验。
其他文献
催化剂是现代化学工业的基础,在推动工业社会发展和环境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催化剂在催化反应过程中涉及到反应物吸附、反应活性中间体的生成、产物的脱附,以及其表面电子结构重组和化学组分重构等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这些物理化学过程不仅会影响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还直接关系到高性能催化剂的有效合成。因此,通过同步辐射谱学技术捕捉反应过程中催化剂活性位点的化学价态、空间构型的变化和活性中间体的相关信息,对建立微
大气边界层是地球大气层的底层。大气边界层高度作为边界层结构的重要表征,是中小尺度气候、天气以及大气污染预报模式中的重要输入参数。边界层高度的探测主要依赖于将大气参数作为示踪物,例如气溶胶浓度或湍流强度。相干多普勒激光雷达作为主动式大气参数遥感设备,在边界层高度探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其一是在长期观测或恶劣环境中边界层高度探测的稳健性问题,其二是用于反演混合层高度的湍流动能耗散
乳腺癌是对女性健康威胁最大的癌症疾病之一,其死亡率在女性癌症中高居前列。早期检查、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然而,在筛查诊断过程中,由于临床以及设备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误诊和漏诊的现象。对于局部晚期及可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方案已被广泛应用,它能为患者的后续治疗创造更好的生理病理条件。但是,NAC存
飞机动力舱火灾易发且后果严重,其典型火灾为由航空煤油等可燃液体泄漏引发的油池火,难扑灭、易复燃。哈龙1301灭火剂长期用于飞机动力舱灭火,但由于其破坏臭氧层,将于2025年在民用航空领域限制使用。美国联邦航空局公布的三种气态哈龙替代物(HFC-125、CF3I和Novec 1230)均存在灭火效率低、抗复燃性差的缺陷。超细干粉灭火剂粒径小(D90≤20 μm)、弥散性好、灭火效率极高,有望成为飞机
锕系金属化合物因其具有与传统的s-、p-和d区金属元素不同的特性,如动力学不稳定性、高配位数和f轨道在键合中的积极参与等特点,有希望成为催化转化应用中最有前景的催化材料之一。铀作为典型f区的锕系元素,化学性质十分特殊,其6d轨道与5f轨道的能量相近,进而形成独特6d-5f杂化现象,这种现象导致铀元素呈现出多种氧化态。同时,铀的5f电子非常活泼,导致其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配位结构易发生动态演变,进而会改
二维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电子、信息和能源等领域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从石墨烯到MoS2,再到Bi2Se3和MnBi2Te4,二维范德瓦尔斯单层材料呈现出多组元组成和多原子层结构的发展趋势。多组元多原子层二维材料是不同原子层和不同结构单元的组合,为不同物理性质的耦合和新奇物理性质的设计提供了平台。例如,将铁磁性的MnTe层插入到拓扑绝缘体Bi2Te3中可以得到新的二维材料——MnBi2T
近年来,三元层状硼化物陶瓷Cr2AlB2由于具有纳米层状结构、导电导热性好、模量高、剪切变形阻抗较低、抗高温氧化性能好等优点正日益受到关注,在金属防护涂层、高温电极材料、燃气轮机结构件、吸波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Cr2AlB2也是制备二维层状材料CrBene的重要前驱体。此外,航空航天、电子技术等的迅速发展对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保证良好导电、导热等性能基础上,也需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
随着数字成像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使用数字图像作为载体进行信息交互。与文字相比,图像可以储存更多的信息;同时人类主要依赖视觉系统感知外部环境,图像中储存的信息能够快速的被提取和利用。得益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图像的广泛使用极大的提高了人们利用信息的效率。但是图像数据量大,其存储和传输耗费较高,因此图像的高效编码压缩就成为了信息利用过程的基础和前提。本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图像编码领域。图像编码是一个复
激光外差光谱探测技术在整层大气气体分子的精细谱线测量中,因具有高光谱分辨率、高信噪比和易集成等特点而备受关注并得到应用。目前,已建立了一系列中红外激光外差光谱测量系统,实际测量了 CO2、CH4等典型温室气体吸收谱线,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气体浓度的反演研究。针对短波红外光电系统工程应用需求,现有激光外差光谱测量系统在测量波段、测量速度、光谱分辨率、信噪比等方面均难以满足实际要求。此外,现有系统性能
全钒液流电池因其正负极均采用钒金属化合物作为反应原料,自2017年开始,受国际钒价格激增影响,全钒液流电池成本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产业化发展,此消彼长,铁基为代表的低成本液流电池,在产业和学术研究领域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论文从两方面展开研究,一是阐明制约钒电池成本的关键因素,并进行系统研究,提出解决方案;二是为了寻找有潜力代替钒电池的低成本电解液体系,开发了低成本全铁液流电池,目的在于降低金属基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