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明文作为一种基本教学文体,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均衡发展的重要部分。尤其对学生说明能力的培养及科学理性思维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通过对1978年至今近40年来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教学地位、教学重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五个方面进行梳理分析,勾勒基本面貌,总结阶段特征,呈现主要问题。发现其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复苏期(1978-1989年),发展期(1990-2001年),改革期(2001年以来)。三个阶段具体发展面貌可概括为:(1)教学地位由高到低。(2)教学重心、目标及内容在发展中有所调整。复苏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及知识传授;发展期注重培养读写方法,发展语感和思维能力;改革期强调淡化文体,培养科学理性思维。(3)教学方式在发展中存在不足。由引导法发展到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强化语文课程的综合与实践,现阶段突破不大。由其基本面貌提炼出了这样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教学地位与教学重心上,由高到低的地位变化及每个阶段不断调整的教学重心反映了语文教育怎样的追求?教学目标上,教科书的目标设置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要求是否对等?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科书应该选择哪些或者哪一类说明文?其编排方式与单元组织依据将做怎样的调整?教学内容上,如何精选和安排每单元、每课的教学内容,通过怎样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教学方式上,每一阶段教学方式的转变体现了怎样的语文教育追求?现阶段对于教学方式的突破并不大,在以后教学中应进行怎样的探索?这些问题都值得教育工作者及一线教师们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