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调控网络的同步机制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wenying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基因调控网络同步的数学机制.同步是指由于细胞间耦合力或环境因素等作用,细胞群体表现出一致的行为.同步对于细胞活性和生物节律起着重要的作用.关于动植物细胞中自然存在或人工合成的基因调控网络的同步现象,文献中已有许多研究,研究方法包括分子生物学实验,数学建模,定性分析以及数值模拟.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多细胞基因振子耦合系统模型,探索系统同步的条件,并应用数值方法模拟系统的同步行为.全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给出本文工作的背景和基本工具.主要介绍了基因调控网络的确定性化学速率方程,随机系统的化学主方程和化学朗之万方程等.对于同步,考虑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方法.定性上,讨论了关于系统同步的线性矩阵不等式判别法.这种判别法不仅适用于确定性系统,也适用于随机系统.定量上,引入了同步阶参数的概念.最后对于建立同步模型的过程,提出了同步因子测试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在缺少实验数据支撑的情形下,从数学上去探索可能存在的同步机制的一种方法.第二章研究了几个典型的确定性模型的同步机制.这些模型有Goodwin振子,re-pressilator振子,松弛振子,Morris-Lecar电生物化学振子等.针对这些模型,应用第一章的知识和方法给出了详细的分析.这些分析包含时间演化分析,同步阶参数分析,线性矩阵不等式证明,相压缩等.特别是给出了多个系数值变化引起同步阶参数值变化的分析.同时针对一些可精确求解的模型,提出了相压缩的概念来更为准确地描述同步.本章还给出了电化学动力学和一般生物化学动力学分析同步时的不同观点.本章最后讨论了多细胞间的几种常见的耦合拓扑,包括线性链式耦合,二维近邻耦合和随机耦合.以Goodwin模型为例,对每一种耦合拓扑讨论了耦合力大小的选取方法,并给出了数值模拟结果.在第二章确定性同步分析的基础上,第三章考虑噪音对振子系统同步的影响.所涉及的随机模型有Goodwin振子,repressilator振子,电生物化学模型Hodgkin-Huxley振子.与第二章不同的是,这里模型的动力学方程都考虑了噪音的影响,更为接近生物实际.这类随机模型中的噪音一般假设为高斯白噪音.噪音的引入会使得系统的行为更为复杂.对随机振子系统,我们做时间演化分析,考察了同步阶参数和随机形式的线性矩阵不等式.本章最后应用化学主方程和Gillespie算法,研究了随机Brusselator模型的同步机制.第四章分析拟南芥生物钟的同步.从单细胞模型出发,应用同步因子测试法建立了拟南芥的确定性同步模型和随机同步模型.对确定性模型分析了同步和周期的关系,并考虑了光周期的影响.对随机系统,给出了分析其极值波动大小的算法.最后改进了线性矩阵不等式,使其适用于带光周期的同步系统.最后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贡献,并讨论了关于基因调控网络同步的若干进一步的课题研究.
其他文献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油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培育高产优质大豆品种一直是大豆育种的主要目标,而开展大豆种质资源研究是实现大豆品种不断创新和高产优质育种的重要保障。育成品种经过人工培育和选择,蕴含着丰富的遗传信息和广泛的遗传变异。本研究以1974-2017年育成的黄淮海地区508份夏大豆品种(系)为研究对象,根据建立的初熟期和生育期组之间的回归模型,对该群体进行生育期组划分,并通过对
生物除草剂是使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动植物等各类生物及其组织、代谢物进行工业化生产,有效利用、防除特定杂草的生物制剂。利用天然产物开发生物源除草剂已成为未来生物除草剂研发的重要方向之一。灰黄霉素(Griseofulvin)是从灰黄青霉菌(Penicillium griseofulvin)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含氯的次级代谢产物,在临床医学中应用甚广。在动物细胞中,灰黄霉素能够影响微管的组装和解聚,可能的作
生鲜面,因其口感劲道爽口,营养丰富,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由于含水量高,极容易引起腐败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导致面条发生变酸、发霉等变质现象。因此,货架期短一直是生鲜面工业化生产的瓶颈。本论文主要以生鲜面为研究对象,在生鲜面制备过程中,通过向生鲜面中添加乙醇、丙酸钙、ε-聚赖氨酸盐酸盐以延长保质期;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优化生鲜面的保鲜配方,并研究了生鲜面在不同贮藏温度及贮藏时间的品质特性变
氮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参与合成蛋白质、核酸及其他含氮化合物,能够影响细胞生长、代谢等多种生命活动。在真菌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不同氮源培养会对次级代谢产物的积累产生影响。三萜类化合物作为灵芝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和降血脂等多重功效。研究发现氮源的改变影响灵芝三萜合成,但其机制并不清楚。灵芝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以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为深入研究三萜合成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手段。本论文对
本文以‘阳光玫瑰’葡萄为实验材料,研究了 GA3、TDZ和不同留果量对‘阳光玫瑰’葡萄果实品质及香气组分与含量的影响,以及克隆了葡萄组织中的DXS基因,并进行亚细胞定位及特异性表达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阳光玫瑰’葡萄在盛花期和盛花后两周分别用GA3和TDZ浸蘸果穗:25 mg·L-1 GA3,25 mg·L-1 GA3(CK);25 mg·L-1 GA3,25 mg·L-1 GA3+5 mg·
黄曲霉毒素B1(AFB1)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发霉的食品和饲料中,具有强的致癌性、肝毒性和免疫毒性,给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此外AFB1诱导的免疫毒性被认为是动物疫苗免疫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对AFB1的免疫毒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DNA甲基转移酶是催化DNA甲基化的重要酶类,在机体内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异常表达也被发现
巨自噬(即通常所说的自噬)是真核生物中的一类运送受损蛋白质等有害物质到溶酶体或液泡进行降解并被重新利用的过程。自噬过程通常包括自噬前体的诱导、成核、延伸、闭合及成熟自噬体与溶酶体或液泡的融合、自噬体内容物的降解和释放等步骤。所在实验室已报道Rab5/Vps21模块蛋白除了参与内吞途径还参与自噬途径,缺失后自噬前体无法封口,部分原因是Vps21模块蛋白缺失后无法募集转运必需内体分选复合物(ESCRT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在大豆种植过程中,杂草危害是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的主要不良因素,严重时可减产20%~50%,因此杂草防控是促进大豆高产增效的重要措施。目前,化学除草是农田杂草防除的有效手段。麦草畏是内吸传导式激素类除草剂,具有高效低毒、杀草力强、药效迅速、持效适中等特点,应用潜力较大。由于常规大豆品种对麦草畏敏感,国内没有抗麦草畏大豆材料创制和利用的报道。本研究拟利用北京大学林忠平教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大豆主要的病害之一,给我国大豆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大豆抗病育种是目前防治大豆花叶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发掘抗病基因已经成为抗病育种的基础。目前国内外对抗SMV种质的筛选以及抗SMV基因的定位已经有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在本课题组前期SMV株系SC3抗性基因Rsc3定位的基础上,克隆了 2个具有TIR-NBS-LRR典型抗病结构域的基
随着多年的注水开发,我国大多数油田进入了高含水或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呈现“整体分散、局部富集”的特征。针对我国目前油田开发现状,分析剩余油影响因素,明确高含水油田剩余油主控因素并提出科学合理的挖潜对策,以实现“调整流线”、“控水稳油”、“挖潜富集区”、“提高采收率”的目的,这对延长高含水油藏开发寿命、提高原油采收率、获取矿场经济效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针对胜利油田GD高含水油藏“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