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教学生活化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道德与法治课应当是源于生活、归于生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生活化不仅顺应了新课改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相关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实施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在采用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调查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的基础上,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生活化的现状,指出其中的积极因素和不足之处。在研究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生活化的相关原则后积极探讨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并结合七年级的道德与法治的具体教学案例来加以论证说明。本文主要有五个部分。首先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国内外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以及这一研究所带来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且交代了本论文在写作过程中研究方法。第一章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相关概述,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首先是界定了相关概念。对“生活与生活化”,“教学生活化”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生活化”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研究了它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人本主义关于课堂教学的理论、加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杜威的教育生活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最后阐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也就是它的重要意义。教学生活化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顺应新课程改革趋势、促进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价值实现、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二章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方法,从教师和学生这两大主体出发,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生活化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其积极因素和不足之处,积极因素有两点:一是教师初步确立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二是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有了较大的提高。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偏重知识目标、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教学方式依赖传统讲授、教学空间狭窄有限以及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失效等。第三章从理论层面出发,探讨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施教学生活化的原则。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有效实施的原则虽还处于学术讨论中,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普遍遵循如下一些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第四章则是在前面几章研究的基础上,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进行思考与探讨。实施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确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开发生活化的教学素材、追求生活化的教学过程、拓展生活化的教学空间、构建生活化的评价体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有效的实施策略仍需广大一线教师潜心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更多切实可行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