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ⅠB期-ⅡB期宫颈癌患者术术后各项临床因素、病理因素对预后的影响,以及生存率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妇产科2002年3月31日至2008年3月30日收治的宫颈癌ⅠB期-ⅡB期患者72例。按不同变量分组,其中年龄分组≤40岁22例,>40岁50例;按病灶类型分组:外生型23例,内生型26例,溃疡型13例,颈管型10例;按临床分期分组:按FIGO(2006)分期ⅠB期27例,ⅡA期28例,ⅡB期27例(术前均行1-2次新辅助化疗);按病理类型分组:鳞癌63例、非鳞癌(腺癌、腺鳞癌)9例;按组织学分级:高分化6例、中分化30例、中低分化36例;按侵犯肌层深度:<1/2肌层31例,≥1/2肌层41例;按淋巴结转移分组:A组(淋巴结转移阴性)55例、B组(髂内、髂外、闭孔淋巴结阳性)10例,C组(髂总,腹股沟深等淋巴结阳性)7例;按治疗方法分组:其中手术+放化疗组40例;手术+术后放疗组12例,手术+术后化疗组8例;单纯手术组12例。单变量分析年龄、病灶类型、临床分期、治疗方式、病理类型、组织分化、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因素各自对生存率的影响,比较生存曲线有无差别,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全组宫颈癌患者3年生存率68.05%。中位生存期66个月,对术后生存率曲线进行单变量分析显示,临床分期(ⅠB期、ⅡA期、ⅡB期)、组织分化(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浸润深度(<1/2肌层、≥1/2肌层)、淋巴结转移(A组、B组、C组)生存曲线比较组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40岁、>40岁)、病灶类型(外生型、内生型、溃疡型、颈管型)病理类型(鳞癌、非鳞癌)、治疗方式(单纯手术、手术+放化疗、手术+放疗、手术+化疗)组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生存曲线比较ⅠB期与ⅡA期、ⅡA期与ⅡB期、ⅠB期与ⅡB期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织分化生存曲线比较高分化与低分化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与中分化、中分化与低分化生存曲线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淋巴结转移组比较A组(淋巴结转移阴性)与B组(髂内淋巴结、髂外淋巴结、闭孔淋巴结阳性)、B组(髂内、髂外、闭孔淋巴结阳性)与C组(髂总、腹股沟深等淋巴结阳性)、A组(无淋巴结转移组)与C组(髂总、腹股沟深等淋巴结阳性)生存曲线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分析中,分期、治疗方式、组织分化、浸润深度、淋巴转移均是影响宫颈癌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淋巴结转移为影响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结论:1、单变量分析中,临床分期、组织分化、宫颈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为影响宫颈癌预后的因素;2、多变量回归分析中,临床分期、治疗方式、组织分化、浸润深度、淋巴转移是影响宫颈癌预后的危险因素3、辅助性治疗中,手术+放化疗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