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财力差异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J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是2020年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9大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十七大报告中公共财政改革和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目前存在的城乡失衡、地区失衡、投入不足如何解决,是十七大后社会民生、政府职能转变的热点问题。如何实现和谐社会要求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公共管理的研究课题,也是公共财政的研究课题。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关键是财力的均等化。现有的财力均等化的研究,主要关注如何均等财力,而对地区间财力不均等的原因关注不够,本文认为有3个因素应该加以研究:一是地区发展差距对财力不均等的影响,地区发展差距必然表现在财力上;二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对地区间财力的影响,改革开放30年来,带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中,投资和政府支出越来越高,投资率越来越高,消费率越来越低,分税制财政体制导致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并成为制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大体制障碍,经济增长方式又对地区间财力增长有何影响;三是我国经济体制对地区间财力的影响,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和市场经济国家一样的税收制度,但是,仅仅从表面上看税种的名称相同,不等于税种的实质是一致的,我国与市场经济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根本不同,不同的所有制制度在表面相同的税收制度下,对地区间财力差距有何影响。本论文尝试从这三个中国的国情出发,分析地区间财力差距现状及其原因,寻找财力不均等的体制症结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出路。  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实证分析为主,用不同阶段、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发展史实,比较现状、过程、问题、原因、效果,同时在比较的过程中,注意政策制定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依据,以及经济体制、社会体制的制度基础,在事实、数据的基础之上,以理论来指导对事物的辨别,力求实事求是。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在区域发展绩效的横向比较中,应用了评价技术和方法,在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中,应用了计量回归分析方法,在经济要素的分配原理分析中应用了数理分析方法。在理论分析中,应用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财政学、公共管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管理统计、系统工程理论。  引言部分阐述立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主要创新之处。  第一章是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地区财力差距现状的分析评价。以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地区间的供给现状比较,我国地区间差距较大,地区间财力差距和经济发展差距也较大。  第二章分析我国地区间经济增长差距对地区财力的影响。我国地区间经济增长差距有逐步拉大的趋向,这种发展趋势和分税制财政体制叠加,使得发达地区的地方可用财力增长更快,地方公共服务能力水平更高。  第三章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对地区财力的影响。投入大,消耗高,产出低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在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的税收结构下,投资大的地区税收多,外商投资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和税收增长作用明显;西部地区是我国资源消耗的依托,国有经济对资源产业的控制,既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和税收增长产生作用,也对东部地区更快发展产生间接促进作用,在东部制造业获得资源低成本优势的同时,西部制造业趋于萎缩,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逐步落后于东部。另外,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抑制了附加值空间,也就抑制了直接税的增长。  第四章分析我国经济体制对地区财力的影响。名义税负与税收归宿是不一致的,税收转嫁和税源转移会造成财力转移。西方经济学、财政学中,对税收归宿的分析是用局部均衡分析,基于产权私有、完全竞争,从需求弹性看税收由生产者负担还是消费者负担。我国的国有企业制度与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制度不同,国有企业的公有产权性质和国家对价格的控制,使国有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和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司所得税有很大不同,税负转嫁和税源转移影响到地方财力。  第五章对省以下财力均等化进行分析。我国省以下税种划分和共享税分成办法有多种方式,省、市、县三级财力的地区差异、省内差异明显。对于县级财力,用转移支付的办法实现财力均等难以奏效,按行政成本和居民对政府的需求出发,合理设置政府机构是治本之策。本章还对不同的省以下财政体制的财力均等化程度进行了比较评价。  第六章对国外公共服务管理模式进行了比较。国外在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上有多种模式。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有两个特点:一是谁管理谁负担,公共服务供给与行政管辖范围匹配;二是谁管理谁提供,提供者主要依靠政府而没有利用社会组织。国外的公共服务供给与行政辖区可以是分离的,管理者和提供者可以依靠社会组织。  第七章对山西省资源型经济对财力增长的影响、资源型经济特殊的公共负担进行了分析。与市场经济国家比较,我国矿业权制度和税费制度不完善,资源管理体制没有生态补偿和资源合理开发的约束功能,资源产业国民经济分类与适用税收不合理,需要建立与资源型经济对应的财政分配机制。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之处有:(1)发达地区财力增长更快。在不同收入阶段,消费结构和就业结构是不同的,由此产生的税收增长结构也不同。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决定的收入水平差距,导致地方税收与中央共享税收出现了不同的增长,分税制财政体制没有考虑这个因素,地区间经济水平差距与分税制体制叠加,出现富者愈富的现象,再分配反而加大了地区间贫富差距。(2)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加重地区间财力差距。经济增长方式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但是,经济增长方式对地区间财力增长的影响研究不足。地理因素和资源禀赋决定了东部与西部的比较优势,高投资、高消耗的增长方式加重了东部与西部的产业分工,拉大了地区间经济差距和财力差距。(3)经济体制导致地区间财力转移并限制了直接税的增长。财政体制是研究的热点,但是公有制与公共财政之间的矛盾研究不足。国有企业的公有产权性质和政府对企业价格的控制,导致国有企业的利润在地区间转移,影响地区间财力。国有企业利润不分配或无法分配减少了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加之企业职工工资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被抑制,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增长中主体税收由直接税取代间接税的现象在我国难以出现。(4)“谁管理谁负担”的公共服务管理方式需要改革。教育、社会保障、医疗都和国外的供给方式有明显不同,应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改进。  
其他文献
在全球化激烈竞争的新时代,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表现为城市之间发展动力强弱的竞争。到目前为止,中国城市发展理论和实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整体上还比较落后。研究阎良飞机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