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改善,城市建设由粗放式建设向生态文明建设迈进。因此,创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城市人居环境,已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环境中有生命的基础建设,是现代化生态城市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中,城镇道路景观林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生态作用。然而,以往道路景观林建设过程中,大多只注重防护、美观或休闲等单一功能的营建,难以满足当今城市生态建设的综合需求。环境友好型道路景观林的内涵就是权衡道路景观林建设和解决人类与自然共生的矛盾。本研究针对环境友好型道路景观林分类体系和建设标准模糊的问题,以泰安市市区道路景观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地调查、地统计学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手段,选取不同配置模式的道路景观林,调查分析道路景观林群落结构特征,建立城市环境友好道路景观林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道路景观林环境友好功能特征,明确影响环境友好功能的关键因子,确定最优的城市道路景观林配置模式,为改善城市道路景观林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泰安市道路景林结构及分类道路景观林结构呈现出物种多样性较低及树木幼龄化的趋势。道路景观林植物种类共99种,共计47科71属。其中,乔木植物共15科22属27种,且应用频率最高的阔叶和针叶树种分别为二球悬铃木(Platanus×acerifolia)和雪松(Cedrus deodara);灌木植物共17科29属,以蔷薇科(Rosaceae)和木犀科(Oleaceae)植物为主;草本植物共17科25属28种,以沿阶草(Ophiopogon bodinieri)、鸢尾(Iris tectorum)等植物为主。树高集中分布于5-7 m,占总体的58.22%,树高6 m的树木比例最大,为26.24%;胸径集中分布于12-16 cm,占总体的69.44%,胸径14 cm的树木占比最大,为25.29%。结合景观林层次结构和树种组成等原则,泰安市道路景观林主要包括复层林带、单层林带和空旷林带3个大类。(2)典型配置模式环境友好功能分析复层针阔混交配置模式在景观、生态和社会等环境友好功能上普遍优于其他配置模式。从景观功能上看,各配置模式间物种多样性差异不显著,但复层混交模式的景观质量优于其他模式。整体绿色感受上,复层阔叶模式的绿视率为58.89%,明显优于其它模式,而针叶树种密集栽植的复层针阔混交模式绿视率最低,仅为23.45%。此外,复层针阔混交模式在调节微气候、削减噪声和固碳释氧等功能上均优于其他模式,但吸滞细颗粒物的能力低于其他模式。就社会功能而言,各模式养护成本差异不大,介于2250.00-2261.02元/年之间。服务功能因游憩设备建设和建设规划选择等因素影响,具备多种游憩设施的单层阔叶模式得分为4,其游憩价值高于统一栽植银杏(Ginkgo biloba)得分仅为1的空旷模式。(3)典型配置模式道路景观林环境友好评价本研究建立了以景观环境友好、生态环境友好和社会环境友好功能为主要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评价结果表明:环境友好程度最高的配置模式为前乔后灌搭配的复层针阔混交林带,综合评价值为0.482;环境友好程度最低为单层阔叶混交林带,综合评价值为0.328。就不同环境友好功能而言,植物种类多样化程度较高、林带整体景观较好、季相色彩分明的复层针阔混交型和空旷型模式的景观环境友好程度较好,得分为0.155和0.125。层次结构复杂、乔-灌-草结构紧密、针阔树种配置合理的模式生态环境友好程度较好,得分为0.387。游憩设施设置合理、易损和致敏树木比例较少的景观林带社会环境友好程度较好,得分为0.64。(4)环境友好型道路景观林的最优配置模式不同配置模式道路景观林带有较大差异,与植物种类、搭配方式等因素相关。依据上述评价结果,提出3种适应不同要求的环境友好型道路景观林模式:(1)以景观功能为核心的,银杏、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海棠(Malus spectabilis)等多种彩叶树种混交为主,搭配1-2种针叶树种,乡土树种比例80%以上的前灌后乔复层针阔混交模式;(2)以生态功能为核心的,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雪松等多优势树种混交为主,乡土树种比例85%以上,佐以多彩花灌木的前乔后灌的复层针阔混交模式;(3)以社会服务为核心的,银杏、法桐(Platanus orientalis)等高大树种混交为主,多种灌草与游憩相结合的,林带宽度较大的空旷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