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和意义:
用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方法探讨正常小肠壁强化的达峰时间,评估不同重建间隔对小肠肿瘤检测的价值,总结各类肿瘤的CT小肠造影表现及诊断价值,评价CT小肠造影和双气囊电子内镜对小肠肿瘤诊断的价值,探讨小肠肿瘤MSCT灌注成像各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
研究方法:
用MSCT灌注成像的方法,定量测量25例腹主动脉及远离病变的正常小肠壁强化的达峰时间;由两名副主任医生,按统一的标准,双盲法比较40例小肠肿瘤三种不同重建的冠状面重建图像,评判三种不同重建间隔方法后图像间存在的差异;以2.5%等渗甘露醇溶液充盈肠道,行CT小肠造影及多平面重建,分析170例小肠肿瘤的CT造影表现;比较CT小肠造影和DBE对51例小肠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对44例小肠肿瘤及远离肿瘤的正常小肠壁行MSCT灌注成像,对小肠肿瘤组织行微血管密度(MVD)计数。
结果:
小肠肿瘤患者主动脉达峰时间平均为14.602±3.759(s),正常小肠壁达峰时间平均为27.741±5.317(s),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统计分析提示三种不同重建间隔方法后图像间存在明显差异,以2.5/1.2mm间隔为最佳,P<0.001,且甲乙二名观察者间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P<0.001)。170例小肠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中,位于前三位的分别是间质瘤83例,腺癌28例,淋巴瘤23例,CT小肠造影对小肠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诊断的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准确度均较高,分别为92.53%、97.55%、92.31%,定位及定性准确率分别为90.00%和91.18%,CT小肠造影和DBE对小肠肿瘤定位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2.15%和82.35%,良、恶性定性诊断分别为92.15%和80.39%,定性诊断(病理组织学来源判断)分别为84.31%和47.06%,小肠间质瘤与正常小肠壁灌注参数(BF、BV、PS)的差异显著,(P<0.0001)。小肠腺癌与邻近正常小肠壁灌注参数(PS)间的差异显著,(P<0.0001)。本组研究对三种常见小肠肿瘤(间质瘤、腺癌和淋巴瘤),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在小肠间质瘤分别和腺癌、淋巴瘤在BF、BV和MVD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肠间质瘤和淋巴瘤MTT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正常小肠肠壁期强化明显高于动脉期,平均达峰时间为28s,在腹主动脉达峰时间后平均13秒为小肠壁的达峰时间;经统计2.5/1.2mm批薄重建图像优于其它两组,常见小肠肿瘤的CT小肠造影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小肠造影诊断小肠肿瘤的灵敏度、阳性预测率值、准确度、定位及定性准确率均较高,我院以此为诊断小肠疾病的首选方法。CT小肠造影作为DBE检查前的筛选,两者相结合,可进一步提高小肠肿瘤病变的诊断水平。小肠间质瘤和常见小肠肿瘤(腺癌及淋巴瘤)CT灌注成像参数不同,其BF和BV较高,CT灌注成像有助于其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