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从之前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以中高速增长为主要特点的新常态阶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型发展理念,正在取代过去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绿色发展要求,使得人民群众对污水的排放、收集与处理要求日益提高。但由于我国政府部门的可用公共财政资源与能力,还远不能满足现阶段旺盛的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的需求。加强对污水处理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建立专业化的营运和维护体系,有效整合已有资源,最大程度发挥基础设施效用,已成为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需要面对并尽快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探索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建立适用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和整合方式,打通专业运维力量进入的瓶颈,已成为眼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帮助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目前已实施的池州市主城区污水处理项目为例,力求通过对其融资、建设和运营模式的分析,探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即PPP模式),是否可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加强对该领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是否能够推动政府打破管理体制壁垒,引入专业机构并运用市场化的方式提升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保证此类公益性基础设施高效建设和运营。本文在对池州市主城区污水处理资金短缺与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严重不足、既有设施运营不佳的现状进行揭示的基础上,分别从社会参与方的选取、运作模式、回报机制确定以及风险缓释措施等各角度,对PPP模式在池州水处理项目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论证。通过深入研究,池州市政府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中通过市场化方式,将现有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一定阶段内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打包转让给具备专业运营维护能力的社会化资本方的合作方式,在认真实践“十八大”提出的“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成功解决了其面临的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管理体系壁垒严重、运营经验欠缺、后期维护资金不足等问题,对当前我国其他省市政府拓宽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项目的资金渠道,提高项目的运行效率有较好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