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流体在分离型热管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中对流传热特性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y_10121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阳能热管自然循环系统以其高效低换热温差、结构简单、无需泵功等特点,为太阳能中高温集热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传统换热工质,如水、导热油、熔岩的导热系数较低,使得提高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热效率受到了严重限制。寻找和开发一种高导热性的换热工质变得十分具有吸引力,而纳米流体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新选择。本课题即将纳米流体和热管两种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分离型热管自然循环太阳能中高温集热系统装置。在课题组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对分离型热管自然循环槽式太阳能中高温集热系统模拟实验台进行了设计计算,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计算模型(均相模型和分相模型)对系统的流动阻力进行了理论分析,为自然循环集热系统的建立和流动阻力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对0.5MPa饱和态Al2O3纳米流体在集热管内的混合对流换热特征进行了等比例尺度的数值计算。主要对等入口流速、等Re数和等Pe数三种条件下纳米流体管内混合对流传热特性随其浓度变化的规律进行了研究,还对入口流速和热流密度对管内混合对流传热特性的影响以及纳米流体强化(弱化)对流传热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等流速、等Re数和等Pe数三种工况条件下,随着纳米流体浓度的增加,纳米流体对管内混合对流传热表现出一定的弱化效果。纳米流体导热系数和粘度增大的最终结果表现为弱化管内自然对流的现象。在低流速条件下,自然对流效果明显,管内表现出混合对流现象,自然对流强化了管内的对流传热,但由于纳米流体弱化自然对流,因此最终表现出弱化对流传热的结果。随着流速的增大,自然对流逐渐减弱,管内主要为强制对流传热,由于自然对流的效果是在近壁面形成向下二次流,这种二次流会在近壁面形成一个相对静止的区域,致使导热边界层变厚,引起传热恶化,然而,纳米流体的加入削弱了这种恶化效果,所以最终表现出强化对流传热的结果。另外,本文还对不同热流密度对管内混合对流传热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热流密度对管内对流传热产生的影响很小。
其他文献
强奸罪的片面共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犯罪情况,然而,我国刑法尚未对其作出有效的规制。对强奸罪的片面共犯予以肯定并且进行深入地研究,不仅有利于打击和遏制复杂的强奸犯罪,还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及周边地区发生的大区域地震预示着我国的许多工程设施正面临着严重的地震灾害威胁。一方面,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本文在对秦皇岛旅游环境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定量分析,最后针对存在问题给出了秦皇岛旅游环境优化策略。
西部地区的青、甘、陕、川、滇、黔、新、藏、宁、桂、内蒙和重庆等12个省区市内都有泥石流分布,已查明的泥石流沟计15500余条,受泥石流危害或威胁的县级及以上政府驻地城镇逾百座,一场
通过对陕西略阳城区地质背景和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将影响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综合质量的要素概括为动力地质作用、斜坡稳定性、岩土体地基特征、水文地质特征及人类
扩频技术是无线电通信领域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民用和军事通信中应用十分广泛。由于抗干扰性能突出,跳频扩频技术在军事通信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并且已经成为高技术军队
为了研究山东省内不同羊品种的血液学性状,揭示其血液生理、生化、脂肪酸之间的关系,本试验从山东省的2个羊场分别采集了4个山羊品种(莱芜黑山羊、文登奶山羊、波尔山羊、鲁波山
基于多模干涉理论的光纤传感器,不仅具有普通光纤传感器的抗电磁干扰、耐腐蚀、灵敏度高等优点,而且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易于加工,在近几年得到迅猛发展。本文对基于多模干涉理论
刘师培(1884-1919)是清末民初一位成果斐然、声名卓著的古文经学家,又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以善变著称的思想家。他也是中国早期宣传无政府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刘师培于19
近年来,由于生产的全球化、工业水平的迅速提高、技术系统的复杂化和规模化,以及社会结构急剧变化,我国技术灾害的发生频次增多,强度加剧,经济损失趋于上升。技术灾害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