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急性排异反应事件(ARE)的发生率,但是,ARE仍旧是引起早期移植肾失功和后期慢性移植肾肾病的主要原因。为避免移植肾的不可逆损伤,尽早的诊断和治疗ARE显得尤为重要。移植肾穿刺活检是目前医疗实践中最可靠的诊断ARE的方法,但是,它是一项有创的检查方法,不能用于日常病人的筛选。因此,迫切需要早期识别ARE的新方法。CD30分子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超家族中的一员,CD30阳性细胞活化后,CD30被蛋白酶水解,形成可溶性分子sCD30。最近有研究表明:术前及术后sCD30分子水平升高的肾移植受者将面临较高的ARE发生率和不良的移植肾预后。为进一步了解肾移植受者术后sCD30分子水平变化特点,研究和探讨利用sCD30分子水平预测早期ARE的可行性,本研究检测了肾移植受者术前sCD30分子水平,并动态监测了其术后1月之内的不同时间点的sCD30分子水平。方法:①231例肾移植受者分别于术前、术后第5天和第10天留取血液标本,血标本在2小时内离心,去除细胞成分后,利用人sCD30快速ELISA试剂盒检测sCD30分子水平。随机抽取49例健康献血者静脉血标本作为正常对照。231例患者完成1月随访后,根据肾移植受者术后1月内临床表现将他们分为三组:急性排异反应组(Group AR,n=49)、肾功能延迟恢复组(Group DGF,n=11)和正常组(Group UC,n=171)。②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5、7、10、14、21和30天时抽取另外70例肾移植受者的静脉血,血标本在2小时内离心,去除细胞成分后,利用人sCD30快速ELISA试剂盒检测sCD30分子水平。上述①中49例健康献血者静脉血标本作为正常对照。入组患者于术后6月内接受定期随访,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其分为急性排异反应组(Group AR,n=11)和正常组(Group UC,n=59)。结果:①231例肾移植受者的血清sCD30分子水平由术前的178±79 U/ml分别降至术后第5天的52±30 U/ml和术后第10天的9±5U/ml(P <0.001)。AR组术后第5天的sCD30分子水平为92±27 U/ml,明显高于UC组(41±20 U/ml)和DGF组(48±18 U/ml) (P<0.001)。而术前和术后第10天的sCD30分子水平在三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术后第5天sCD30分子水平可以预测近期内即将出现的ARE (曲线下面积0.95)。并且,根据ROC曲线分析得出:将65 U/ml作为临界点可以较好的预测ARE (特异性91.8%,敏感性87.1%)。②70例肾移植受者血清平均sCD30分子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147±77U/ml vs. 41±13U/ml,P<0.001)。肾移植受者sCD30分子水平在术后第一天就发生明显下降,并且下降一直持续至术后第14天。在术后第14天到30天之间,sCD30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与UC组比较,AR组患者具有较高的术前sCD30分子水平(P<0.001)。并且,在术后第1、3、5、7、10和14天时,AR组患者的sCD30分子水平仍然明显高于UC组患者(P<0.001),出现明显的延迟降低。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第5天具有最大的曲线下面积(0.95),即术后第5天的sCD30分子水平具有较高的预测ARE的价值。结论:①肾移植受者术前sCD30分子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检测肾移植受者术后第5天的血清sCD30分子水平可以预测移植后早期出现的排异反应。②sCD30是肾移植受者体内同种异体反应性的一个标志物,具有较好的预测ARE的价值,术后早期监测sCD30分子水平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