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直肠癌是全世界第三高发的恶性肿瘤,在癌症相关的死亡中位列第四。尽管近年来在其诊断和治疗方面都取得重要突破,仍有许多患者出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目前发现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s of apoptosis protein, IAPs)家族在许多恶性肿瘤的凋亡抵抗中起重要作用。该类蛋白以1-3个杆状病毒IAP重复(BIR)结构为特征,已被证实能结合并抑制促凋亡因子,因而能在肿瘤细胞中抑制凋亡。杆状病毒凋亡抑制重复结构包含体6(BIRC6)是凋亡抑制蛋白家族中最大的成员,除了有IAP活性,它还能在哺乳动物中发挥一个嵌合的E2/E3泛素连接酶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BIRC6在许多恶性肿瘤中过表达,并与脑瘤、幼儿急性髓系白血病、乳腺癌、前列腺癌等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已有报道用基因芯片的方式发现BIRC6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用比较蛋白质组学的方法也发现结肠癌干细胞与其分化细胞相比,BIRC6在前者中表达上调。但至今未报道有关BIRC6对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意义及其在结直肠癌细胞系中的生物学功能。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BIRC6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本论文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BIRC6表达与人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结直肠癌发生与预后的影响我们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了BIRC6在20对大肠癌患者的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发现癌组织中BIRC6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配对t检验证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BIRC6在126例肠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也显示BIRC6在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两者有统计学差异。继而我们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对CRC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和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 DFS)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BIRC6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是影响患者术后OS及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用Kaplan-Meier (log-rank检验)法分析发现在癌组织中BIRC6呈高表达的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低于BIRC6低表达的患者。随后,我们采用χ2检验分析发现BIRC6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及肿瘤浸润深度相关。这一部分研究提示,BIRC6是一个潜在的新型CRC预后标志物。第二部分BIRC6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肿瘤生物学行为本研究部分用带有shRNA-BIRC6的慢病毒颗粒来构建BIRC6下调的稳定细胞株,并进行了体外细胞功能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BIRC6下调能显著抑制细胞增殖和阻碍细胞周期,与化疗药物顺铂(cisplatin, CDDP)或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共同作用时能促进细胞凋亡。由此可以说明,BIRC6具有促进大肠癌细胞增殖的能力,并能影响大肠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合第一部分的临床研究结果,提示BIRC6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过表达可能是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原因。综上所述,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了BIRC6具有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能力,并且是影响大肠癌患者术后OS及DFS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为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