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激活肝枯否细胞联合血管生成抑制剂抑制大肠癌肝转移进行了研究,文章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
第1章脂多糖激活肝枯否细胞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肝脏枯否细胞(Kupffer cells,KCs)是机体巨噬细胞中最大的群体,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本研究旨在探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否能激活肝脏枯否细胞的抗肿瘤活性。
方法:酶消化法分离提取小鼠KCs,KCs与肿瘤细胞CT26混合培养,用WST-8法测定不同效靶比时KCs对CT26细胞增殖的抑制情况,然后在同一效靶比(KCs:CT26=10:1)测定LPS不同浓度时KCs对CT26细胞增殖的抑制情况。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不同浓度LPS刺激后KCs上清液NO浓度。小鼠腹腔注射LPS,分离KCs,测定KCs对CT26细胞增殖的抑制情况(KCs:CT26=10:1)。
结果:随着KCs:CT26效靶比的增大,KCs对CT26细胞增殖的抑制率逐渐增高,效靶比为1:1、2:1、5;1、10:1、20:1、50:1和100:1时,KCs对CT26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7.86﹪、13.37﹪、15.51﹪、18.86﹪、18.79﹪、19.24﹪和19.98﹪。加入LPS后其抑制率明显增加,LPS浓度为0.001 μg/ml、0.01 μg/ml、0.1 μg/ml、1 μg/ml、10 μg/ml、100 μg/ml和1000 μg/ml时抑制率分别为16.86﹪、21.10﹪、25.64﹪、28.38﹪、26.78﹪、33.38﹪和38.70﹪。随着LPS浓度的增高,KCs上清液NO浓度逐渐增高,LPS浓度为0.001 μg/ml、0.01 μg/ml、0.1 μg/ml、1 μg/ml、10 μg/ml、100 μg/ml和1000 μg/ml时,KCs上清液NO浓度分别为136.36μmol/l、151.29μmol/l、150.56μmol/l、155.56μmol/l、166.79μmol/l、172.73μmol/l和173.29μmol/l。腹腔注射LPS后,KCs对CT26细胞增殖的抑制率为20.54﹪,高于对照组1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脂多糖体外、体内均能激活肝脏枯否细胞,从而增强其抗肿瘤活性;激活的枯否细胞分泌NO明显增加,提示可能是脂多糖增强枯否细胞抗肿瘤活性的机制之一。
第2章激活肝枯否细胞联合血管生成抑制剂抑制大肠癌肝转移
目的:建立实验性大肠癌肝转移模型,探讨脂多糖激活肝枯否细胞联合应用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对大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
方法:60只小鼠脾脏包膜下接种小鼠结肠腺癌细胞CT26悬液0.1ml,含肿瘤细胞1 ×10<6>个,建立实验性大肠癌肝转移模型。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脂多糖组、YH-16组、联合治疗组(脂多糖+YH-16)。给药方法:脂多糖剂量为0.2mg/kg,YH-16剂量为1.5mg/kg,所有小鼠接种肿瘤细胞后1天腹腔内注射药物,隔天一次,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药物。接种肿瘤细胞后2周处死小鼠,观察各组小鼠肝转移灶数目、脾脏肿瘤大小。取肝转移瘤行病理检查,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转移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
结果:对照组、脂多糖组、YH-16组和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率分别为100﹪、86.7﹪、80.0﹪、和60.0﹪,与对照组比较,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多糖组、YH-16组肝转移率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比较各组肝转移瘤数目,脂多糖组、YH-16组、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15、0.013和<0.001),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数目低于脂多糖组(P=0.013)和YH-16组(P=0.032),而脂多糖组和YH-16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0)。各组肝转移瘤组织中VEG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YH-16组和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组织中MVD计数明显降低(P值均<0.05)。各组脾脏肿瘤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脂多糖或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腹腔注射可抑制实验性肝转移,二者联合应用抑制实验性肝转移作用更强;脂多糖、YH-16单用或联合应用均不能抑制接种部位脾脏肿瘤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