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地理总志的编纂蔚为大观,有北宋《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和南宋《舆地纪胜》及《方舆胜览》共五部。传统意义上的蜀道主要指由关中平原翻越秦岭、经过汉中盆地再穿越大巴山通往成都平原的道路,主干道有“北四南三”包括故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金牛道、米仓道及荔枝道,主要覆盖了宋代行政区划下的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及夔州路等。在五大地理总志中,保存了大量蜀道路线所属府州县的山川、动植物、名胜古迹及碑记等珍贵的史料。通过汇总制成对比表格发现,五部总志的记述可从体例与内容两方面进行论述,体例上,五部都记述了各个府州的建置沿革,除《胜览》之外,其他四部还对府州下的领县建置沿革进行了单独记述;五部中只有《寰宇记》、《九域志》及《胜览》对府州的土产进行了简述;《寰宇记》、《纪胜》及《胜览》详细论述了府州县的山川、名胜古迹,但前部未进行分类记述,而南宋两部详分了如“山川”、“古迹”等栏目;在五部的总体对比中,发现南宋两部有最多的相似之处,《胜览》的记述基本包含在《纪胜》中,但是不可否认《胜览》语言更为简练,便于查找。而从内容来看,北宋的《九域志》重经济,《广记》重政治,《寰宇记》经济、政治、风土并重;南宋的《纪胜》重政治、风土名胜及地方文化,《胜览》则只重风土名胜及地方文化。从内容与体例两个维度进行对比后发现,蜀道路线州县的名胜古迹数量多少与其道路的废弃次数成反比,山川数量多少与其道路的废弃次数成正比。总之,通过对于宋代五大地理总志中蜀道沿线州县的记述研究,即可对五大地理总志进行其编纂的对比研究,又可以进一步认识蜀道的废弃使用、险峻程度及旅游价值等,且五大地理总志中的蜀道记述保存大量的文化遗存记述及自然生态记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特别是对地名史料、碑记石刻及部分图经的保存,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