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划分的电力CPS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hu541775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力系统属于国家的关键基础设施,与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关联紧密。电力系统在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同时,也引入了信息安全威胁。入侵检测作为电力系统安全防护的关键步骤,及早发现电力系统遭受的攻击行为并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可降低攻击所造成的影响。为此,本文在分析电力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结构的基础上研究了其对应的漏洞和安全威胁,并设计了一种基于区域划分的入侵检测系统。本文设计的入侵检测系统,包括了区域划分模块、训练模块以及在线检测模块三个部分。区域划分模块中,提出基于系统变量因果关联关系的区域划分方法和划分过程中的冲突处理方法,并采用区域间的隔离方法来对划分后的区域进行安全防护。在训练模块中,本文提出了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改进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入侵检测方法,采用改进自适应遗传算法优化流量数据集的特征选择和向量机的核心参数,提高入侵检测的效率。最后通过在线检测模块对系统进行入侵检测,验证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最后构建了配电网CPS仿真平台,并通过仿真平台进行了区域划分和入侵检测试验。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效率及准确度,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电力CPS的安全防护之中。
其他文献
新能源因为其清洁、可再生的特点逐渐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部署方向。光伏并网变流器的发展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由于光伏发电的地理位置分布导致电网逐渐呈现弱电网特性。理想电网条件下的控制策略,直接应用在弱电网条件下可能会造成系统稳定性降低,甚至引发系统震荡,严重影响了并网变流器的安全稳定运行。本文对弱电网下并网变流器的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分析了影响并网变流器稳定性的因素,并提出适应于弱电网条件的LCL型光伏并
主动配电网与传统配电网的区别不仅在于网络元素的改变,更多的是主动配电网对网络中各元素的主动管理。无论是新元素的加入还是主动管理,都使得供电能力的评估模型和评价尺度与无源配电网相比发生了重大改变,亟待考虑源荷的随机特性对配电网供电能力的影响,以便更为合理地评估主动配电网的供电能力。为此,本文以主动配电网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计及风光不确定性的供电能力评估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首先,建立了传统配电网供电
随着缅甸蓝水翡翠原料产量的日渐稀缺,以及市场对蓝水料翡翠需求的不断加大,作为仅次于缅甸的翡翠产地,近年来危地马拉蓝水料大量产出,其市场占有率也在逐年升高。危地马拉产地的蓝水料翡翠,外观呈现灰蓝色,质地细腻,透明度较好,内部包含有大量棉絮状白色斑点,与缅甸产的蓝水翡翠在颜色、质地上特别相似。但是由于产量远远超过缅甸蓝水料翡翠,其与缅甸蓝水料翡翠在价值和价位上存在很大差异。随着蓝水危料的大量流入翡翠市
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的主攻方向,其发展已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随着深度学习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其在智能制造领域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由于智能制造的不同场景实际需求较高,使得深度学习在智能制造领域应用较少。本文针对电容器生产过程中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应用需求,通过采用机器视觉与深度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对电容器外观缺陷进行检测,提高了电容外观缺陷检测的检测精度以及检测效率,促进了电子元器件生产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复杂的网络环境也带来各式各样的问题。而网络流量识别对网络服务治理有重要作用,通过识别流量对网络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可以改善服务质量,提高用户体验。同时,对恶意流量和异常流量的精准识别,可以对网络系统实施有效保护,对维护网络安全有重要作用。目前已有的网络流量识别技术有基于端口的识别技术,基于有效负载的深度包检测识别技术,基于负载随机性的识别技术,基于主机行为的识别技
随着微电子的技术发展,高速串行接口的速率越来越高。信道对信号的高频衰减也随着速率的升高而增大,在串行接口的接收端需要对信道输出的信号进行高频增益补偿,以减小传输信号间的码间干扰。通常接收前端的均衡技术有模拟均衡技术和数字均衡技术,数字均衡器实现起来比较复杂,模拟均衡器具有结构简单,功耗较小的特点,近年来主流的均衡方式都是采用模拟均衡器和数字均衡器相结合的方式。本文首先对信道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基于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碳纳米管(CNTs)巨大的应用前景和优异的物理性质,人们对它的各种性质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双壁碳纳米管(DWCNTs)核磁共振的研究发现,相对于单壁碳纳米管(SWCNTs),几乎所有的DWCNTs都有着一致的金属化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分子间Hückel模型(IMH)进一步发现了DWCNTs内外管壁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管间的电子迁移以及轨道
随着视频显示系统需要处理和感知的视频图像信息越来越多,同时需要将多幅图像信息显示在同一显示设备上,视频叠加技术成为解决多幅图像融合的关键。在很多视频叠加应用中,对叠加延时和图像清晰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战机座舱显示系统等;但由于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延时不稳定,限制了其在实时视频处理平台上的使用,因此需要一种高清晰、低延时的视频叠加技术来满足视频叠加系统在实时视频处理平台的应用。通过对视频处理系统架构及
碳化硅纳米管是由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组成的纳米管,研究其微观特性和结构稳定性能对于新型纳米半导体器件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对于碳化硅纳米管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子结构、传输特性、力学性能等方面,对于碳化硅纳米管结构稳定性的模拟研究鲜有报道,充分了解各种构型的碳化硅纳米管结构稳定性,能为日后将碳化硅纳米管应用至半导体领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此本文研究了碳化硅纳米管在弛豫、升温过程中微观结构和能量的变化,
软磁材料的软磁性质与其内部微观结构密切相关。通过利用分子动力学技术,模拟了液态Fe-Ni-Cr合金在不同参数条件(组分,冷速,压强)下的快速凝固过程。利用平均原子能量,双体分布函数,最大标准团簇,三维可视化等微观组织结构表征方法,对Fe-Ni-Cr微观结构的演变以及相变结晶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为Fe-Ni-Cr材料的研究应用丰富了理论基础,对改善提升其软磁性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7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