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掺钴生物陶瓷支架介导成骨-成血管偶联促进骨修复的作用研究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2005131371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Co(0、1、2.5、5、10)支架的制备、表征及细胞毒性检测目的:制备不同掺钴量CLP多孔生物陶瓷支架Co(0、1、2.5、5、10),研究不同掺钴量对CLP结构、物理特性及化学特性影响,检测五种支架细胞毒性进行生物相容性的初步筛查。方法:(1)利用固相烧结法合成不同掺钴量的生物陶瓷粉体,使其满足Ca(10-x)CoxLi(PO4)7(x=0、0.1、0.25、0.50、1);利用三维打印技术(SE-3DP)制备多孔生物陶瓷支架Co0、Co1、Co2.5、Co5、Co10;(2)通过XRD检测、Raman检测和SEM观察对Co(0、1、2.5、5、10)支架进行表征;(3)万能实验机进行Co(0、1、2.5、5、10)支架的抗压强度测试;(4)SEM和XRD分析Co(0、1、2.5、5、10)支架浸泡入模拟体液后的体外矿化性能;(5)对比Co(0、1、2.5、5、10)支架浸泡入Tris-HCL前后质量和Tris-HCL溶液pH值变化评价支架的体外降解性能;(6)MTT法检测Co(0、1、2.5、5、10)支架的细胞毒性。结果:(1)钴掺杂使CLP的颜色由白色变为紫色。当钴掺杂量为1 mol%时,Co10支架颜色发生明显的突变;(2)XRD分析示:随着钴离子掺杂量的增加,CLP特征衍射峰逐渐向右发生了整体偏移;Raman光谱分析示,随着钴离子掺杂量的增加,Raman偏移向右移动,晶格常数变小;SEM观察示:Co(0、1、2.5、5)支架表面的晶粒大小随着钴离子掺杂量的增加而逐渐变小,而Co10支架表面没有晶粒形貌出现,出现了微裂纹;(3)随着钴离子掺杂量的增加,Co(0、1、2.5、5、10)支架的抗压强度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当钴离子掺杂浓度为1 mol%时,Co10支架抗压强度急剧降低,与Co(0、1、2.5、5)支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Co(0、1、2.5、5)支架在体外都发生了矿化,XRD检测示羟基磷灰石相,而Co10支架未发生矿化;(5)随着钴掺杂量的增加,Co(0、1、2.5、5、10)支架的失重总体成上升趋势;各组Tris-HCL溶液pH值随着降解时间的延长,总体表现为增长趋势;(6)Co(0、1、2.5、5)支架对L929细胞无毒性,而Co10支架对L929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性。结论:(1)Co2+成功的掺杂进入CLP晶体结构中,取代了部分Ca2+。Co2+的掺杂对CLP结构带来明显影响,掺杂量越大,影响越明显,尤其钴掺杂量为1 mol%时,Co10支架结构发生明显突变;(2)Co(1、2.5、5)支架的抗压强度虽然有所降低,但仍在人类骨小梁抗压强度范围内,可以承受外部压力,抵抗断裂;(3)Co(0、1、2.5、5、10)支架体外都可以发生一定程度的降解;(4)Co(0、1、2.5、5)支架体外发生矿化,而Co10支架体外未发生矿化;(5)Co(0、1、2.5、5)支架无细胞毒性,而Co10支架有细胞毒性。第二章Co(0、1、2.5、5)支架生物相容性的研究目的:研究Co(0、1、2.5、5)支架及浸提液对rBMSCs粘附、增殖的影响。方法:(1)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SD大鼠原代BMSCs,并传代培养,通过细胞形态观察、细胞表面分子CD44、CD45、CD20和CD90流式检测及多向分化对所提取的原代BMSCs进行鉴定;(2)制备Co(0、1、2.5、5、10)浸提液,ICP-OES检测各组浸提液中离子组成及浓度;(3)Co(0、1、2.5、5)浸提液与rBMSCs共培养,在预设时间点行CCK-8检测和活/死细胞染色检测;(4)Co(0、1、2.5、5)支架与rBMSCs共培养,在预设时间点行CCK-8检测、SEM和CLSM检测。结果:(1)P0-P7 rBMSCs呈长梭形、成纤维样细胞形态,细胞排列呈“旋涡”状,P7rBMSCs细胞形态未见明显改变,仍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细胞表面分子CD29、CD90、CD44和CD45经流式细胞仪检测阳性率依次为99.77%、99.36%、99.77%、0.88%。rBMSCs经体外成骨诱导后ALP染色、茜素红染色阳性,经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阳性;(2)Co(0、1、2.5、5、10)浸提液分析:Co(1、2.5、5、10)浸提液中都释放了一定量的Co2+,且Co2+的释放量随着Co2+掺杂量的增加而增加,而Co0浸提中未检测到Co2+。此外,Co(0、1、2.5、5、10)浸提液中都保持相对稳定的Ca2+和Li+释放量。(3)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组浸提液均可促进rBMSCs的增殖,其中Co2.5浸提液促rBMSCs增殖趋势显著,而Co5组在每个时间点其增殖趋势均低于Co(0、1、2.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0、1、2.5、5)在各个时间点以绿色活细胞为主,而红色死细胞数量极少。随着Co(0、1、2.5、5)浸提液培养rBMSCs时间的延长,各组死细胞视野稍增多,Co5组最多;(4)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组支架均可促进rBMSCs的增殖,在共培养5 d和7 d时,Co(0、1、2.5、5)四种支架中,Co2.5支架促rBMSCs增殖显著,与Co(0、1)支架表面的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呈典型的成纤维状,丝状伪足丰富,而Co5支架表面rBMSCs细胞数量相对较少,伸出伪足少;CLSM观察示:rBMSCs在Co(0、1、2.5、5)支架上细胞形态规则,呈典型的长梭形,胞体伸展,伸出长短不一的伪足与周围邻近细胞相连。结论:(1)采用全骨髓贴壁法成功分离、培养出了rBMSCs;(2)随着共培养时间的延长,Co2.5浸提液及支架显著促进了rBMSCs粘附、伸展及增殖,显示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第三章Co(0、1、2.5、5)支架体外促成骨性能的研究目的:探讨Co(0、1、2.5、5)支架促rBMSCs成骨分化的能力。方法:(1)制备培养rBMSCs的Co(0、1、2.5、5)浸提液;(2)在不同预设时间点通过ALP染色和ALP活性检测,茜素红染色和钙含量检测,western blot检测ALP、BMP-2、RUNX2及OCN成骨分化相关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评估Co(0、1、2.5、5)支架促rBMSCs成骨分化能力。结果:(1)Co(0、1、2.5、5)各组浸提液诱导rBMSCs 7 d时,各组细胞均被染成深蓝色。随着各组浸提液诱导时间延长,各组在第14 d的ALP染色强度要显著高于第7 d,呈蓝黑色,其中,Co2.5组的染色强度明显强于其他组;诱导7d时,Co(0、1、2.5、5)各组ALP活性均低于O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14 d后,Co2.5组ALP活性显著增加,与其它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诱导21 d后,Co(0、1、2.5、5)各组浸提液均可见较多的红色或橘红色钙化结节形成。Co2.5组的钙含量要显著高于Co(0、1、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稍低于OM组的钙含量,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诱导14 d时,Co2.5组ALP蛋白和BMP-2蛋白的表达量最高,与Co(0、1、5)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不同掺钴水平组间OCN表达差异不显著,但Co2.5组OCN蛋白表达显著高于Co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UNX2蛋白在Co2.5组表达量高于Co(0、5)组,略低于Co1组,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0、1、2.5、5)浸提液均可促进rBMSCs成骨分化、分泌细胞外基质,并使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发生钙化,Co2.5组促rBMSCs成骨分化性能最优。第四章Co(0、1、2.5、5)支架体外诱导血管形成性能的研究目的:探讨Co(0、1、2.5、5)支架模拟低氧环境的生物学功能及促进HUVECs增殖和成管效果。方法:(1)制备培养HUVECs的浸提液;(2)CCK-8法检测Co(0、1、2.5、5)浸提液对HUVECs增殖的影响;(3)体外成管实验检测Co(0、1、2.5、5)浸提液促HUVECs迁移、成管的效果;(4)Western blot检测Co(0、1、2.5、5)浸提液对HIF-1α蛋白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Co(0、1、2.5、5)浸提液均可促进HUVECs的增殖,培养7d时,Co2.5组显著的促进了HUVECs增殖,紧接着依次为Co1组,Co0组和Co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o2.5组比Co(0、1、5)组保持了较好的管状结构。从分支总长度和分支数量的定量分析可以看出,在每个时间点,Co(1、2.5、5)组的数值均高于Co组,尤其是Co2.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Co0组相比,Co(1、2.5、5)组HIF-1α蛋白和VEGF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o(1、2.5、5)之间,Co2.5组显著提高了HIF-1α蛋白和VEGF蛋白的表达量。结论:Co(0、1、2.5、5)浸提液均可促进HUVECs增殖、迁移及出芽形成血管样结构,Co2.5组比Co(0、1、5)组形成的血管样结构数目相对较多,结构形态完整;与Co0组相比,Co(1、2.5、5)稳定了rBMSCs表达HIF-1α蛋白水平,模拟低氧环境,进而上调VEGF蛋白表达,促进血管形成,其中Co2.5组诱导血管形成性能最优。第五章Co2.5支架修复颅骨缺损的研究目的:探讨Co2.5支架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可行性,评价其体内促新骨生成和血管形成能力。方法:(1)18只SD大鼠制备单个直径5 mm颅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三组:空白组、Co0组和Co2.5组,每组6个颅骨缺损(n=6);术后8 w取颅骨标本;(2)通过大体观察颅骨缺损情况,micro-CT分析BV、TV和BMD,以及HE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Col-Ⅰ和CD31)评价Co2.5支架促进新骨生成及血管形成的程度。结果:(1)术后Co0组有1只SD大鼠因麻醉药过量致死,立即给予补足;所有SD大鼠的切口愈合良好,无红肿、渗出、流脓及皮肤破溃和坏死;(2)Micro-CT分析示:Co2.5组的BV/TV大于Co0组和空白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BMD由高到低依次为Co2.5组、Co0组及空白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HE染色分析示:各组新骨形成面积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为Co2.5组、Co0组以及空白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sson染色示:在空白组缺损边缘可见少量未成熟新生骨组织,Co0组和Co2.5组以成熟的新生骨组织为主,并且Co2.5的新生骨量要明显多于Co0组;(4)CD31免疫组化分析示:Co0组和Co2.5组血管数目多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2.5组血管数多于Co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l-Ⅰ免疫组化分析示:空白组Col-Ⅰ为阴性表达;Co0组Col-Ⅰ为阳性表达;Co2.5组Col-Ⅰ为强阳性表达。结论:Co2.5支架可显著促进体内新骨生成和血管形成,促进大鼠颅骨缺损骨修复的能力显著优于Co0支架和空白组。
其他文献
目的:1、研究中国人群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sporadic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s ALS)患者及对照人群中神经丝蛋白编码基因NEFH/NEFM/NEFL的变异情况,构建蛋白变异图谱,阐明神经丝蛋白编码基因变异尤其是罕见变异在s ALS患者中的负担;2、结合携带变异患者的临床特点,从基因水平及变异位点水平分析其与临床表型的关系,并利用所发现基因罕见变异富
【目的】近年来,研究发现拮抗5-HT6受体能够减少癫痫动物模型痫性放电,并且有助于增强癫痫动物模型的学习记忆能力。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我们利用腹腔注射氯化锂-匹罗卡品(Lithium Chloride-Pilocarpine,Li Cl-PILO)化学点燃方法制备大鼠癫痫模型,利用RNA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quencing,RNA-Seq)筛选5-HT6受体的下游可能作用靶点。通过使用5-
第一部分基于结构磁共振成像评估遗传性痉挛性截瘫5型中枢神经系统形态及信号特征目的:基于常规及结构磁共振成像观察并评估遗传性痉挛性截瘫5型(spastic paraplegias type 5,SPG5)患者颅脑及脊髓的信号与形态学变化特点,并分析SPG5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结构MRI特点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前瞻性搜集来自我校神经科学研究院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患者数据库的SPG5患者17名,选取
原发性肺癌(肺癌)是对人类生命健康危害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是最常见的组织亚分型。肺癌的早期症状隐匿、不易发现,因此多数患者确诊时疾病已进展到晚期,肿瘤的转移是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外泌体是能够被各类细胞所分泌具有膜结构并携带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微小囊泡。近年来,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在调节细胞间通信中的作用激发了学者们的热议。缺氧是肿瘤侵袭的关键
一、研究背景中国的肝癌发病率居世界最高国家之列,无论是发病例数还是死亡例数均占全球的一半以上。由于我国肝癌患者大多发现迟、分期晚,确诊时约仅20%患者可手术切除,而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现有治疗手段非常有限。尽管索拉非尼一直是晚期、不可切除肝癌的治疗金标准,但其对患者生存时间的改善却很有限。免疫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为肝癌患者带来了曙光。然而免疫治疗低的反应率以及昂贵的治疗费用使得大部分患者望而
背景:中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国家之一,中国食管癌患者病理类型有95%为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中国食管鳞癌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低生存率的“两高一低”的流行病学特点。近年来,随着手术治疗、放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改进和突破,食管鳞癌的治疗方式日益多样,但仍未能明显提高食管鳞癌患者的生存预后。因此探索更具有诊断和治疗意义的靶标仍是
【目的】CRISPR/Cas9文库筛选技术有助于发现参与不同疾病的重要基因和治疗靶点。前期文库筛选发现KDSR基因对白血病细胞的生存至关重要,但有关KDSR在白血病中的作用尚未见报道,且机制不明。本课题拟验证KDSR在白血病中的重要作用,探讨其参与白血病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方法】1、应用CRISPR/Cas9文库筛选技术在MOLM13和MV4-11细胞中鉴定参与白血病细胞生存的重要鞘脂酶;2、通
研究目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由于缺乏ER、PR及HER-2,缺乏有效的治疗靶点,除了化疗之外,无有效治疗方法,因此复发转移率高,预后差。近年来,长链非编码RNA被证实在大多数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功能。LncRNA主要通过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凋亡、侵袭和转移能力来发挥作用。在本研究中,我们试图找出在TNBC患者中特异调控的临床相关lnc
目的:明确地西他滨(DAC)促进结肠癌细胞HT29增殖的药物浓度以及该浓度对HT29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周期和细胞形态学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选择HT29人源结肠癌细胞系。根据是否采用DAC处理分两组:(1)DAC处理组:含不同终浓度DAC(10-3至100μM)的DMEM培养基处理的HT29结肠癌细胞。(2)对照组:普通DMEM培养基培养的HT29结肠癌细胞。采用Cell Counting Kit-
目的:三阴性型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疾病,以肿瘤进展快、复发转移发生率高、预后差为主要特点。在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microRNA(miRNA)发生失调通常会导致基因的表达异常。在前期研究发现中miR-126-3p在TNBC肿瘤细胞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分子分型的乳腺癌,而且已有研究表明肿瘤血管完整性可能会受到miR-126-